四、寻求安全感作为一种主动的生命实践:自我成长与个体安全感的上升 安全感的获致需要外在条件的必要呵护,而安全感的另一个重要基础就是个体自身能力与素养一个体面对外在世界的综合能力的提升。个体自身能力发展既是基于安全感满足的个体发展的结果,又是促成个体更高的安全感获致的条件。安全感的逐步获得,从其内在支持而言,主要是基于身体的健康、力量及从身体出发到心灵的理智能力与智慧,健康而有力量的身体乃是增进人的安全感的初始性要素,知识、能力与智慧的发展乃是安全感发展的中介性要素,安全感发展的最终指向乃是成为孔子所谓"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的人。个体成长的过程乃是逐步提高个人体力、理智能力与德性品质以及引导个体积极与周遭世界交往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获得更高安全感的体验。如果说早期安全感的获得有赖于个体自身的力量与知识,更多关涉人的自我生存;那么,伴随安全感的发展,安全感的获得转向个体德性与智慧,更多关涉他人与世界、正义与秩序。如果说个体发展初期安全感的寻求主要是一种被动的身体应对,那么,伴随个体发展安全感的获得逐渐地变为主动的生命成长,变成个体生命的自我教化。 每个人都会寻求自我存在的安全感。"我们可以将整个机体描述为一个寻求安全的机制、感受器、效应器,智力以及其他能力则主要是寻求安全的工具……假如这种状态表现得足够严重,持续得足够长久,那么,处于这种状态中的人可以被描述为仅仅为了安全而活着。"18]-旦个体在自我发展过程中获得了充分的安全感,则意味着安全感不再作为一个严重的问题突人在个体意识之中,而使得个体超越"为了安全而活着"的生命状态,转向欲求生命中更有价值的事物。安全感的满足成为个体自我提升的基础,激励个体追求自我成长的更高目标。 从个体发展而言,安全感乃是个体朝向更高目标的基础性状态。从个体初始性的安全感出发可以逐步地唤起个体对爱与健康、智慧与正义的追求。正是年少阶段基础性的安全感的满足,即让个体充分地享受爱与自由,由此而奠定个体优雅、开放的身心姿态的同时,激励个体寻求更高的安全感,追求智慧与正义的生活。一旦个体年少阶段开始就被基础性的安全感问题所困扰,它就难以走出这种困扰所带来的个体身心的抑制,无法意识到自我安全感在更高层面的阙如,不足以激励个体追求更高的智慧与正义。 个体安全感的发展是一个过程,往往会经历这样三个基本阶段:"一是幼儿具有安全感的初始状态,气氛纯真而信任;二是这一封闭的世界终有一天会被打破,人经过危难,体会到自身存在的非常不安全,并产生孤立无援的失落感;三是于是产生了重新建立起自己的生活保障、重新在世界上获得可靠的立足点的需要"[19]。个体自幼安全感的获得离不开爱的呵护,从亲子之爱到教育之爱。但爱的意义乃在于成全个体发展。所谓过犹不及,溺爱之所以有害,一个重要的原因正是过度的爱妨碍了个体与外在世界的自由接触,让个体习惯于一种保护性的生活,实际上是扩展了个体进人陌生世界的不安全感。不仅如此,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变得越来越独立,同父母的联系日益减少,这一发展过程的直接结果是儿童的归属感和安全感的丧失,因为他要单独面对社会,他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伴随儿童成长,儿童安全感的保护需要保持适度的张力,甚至可以说,在成长过程中的必要阶段,需要让孩子承受安全感的某种程度上的丧失,以促成个体发展中的自主意识与责任感的提升。这意味着,从家庭、学校乃至整个社会,我们在给予个体以充分安全感的同时,还需要鼓励个体自由探索,学会去面对更广阔的生活与世界,个体发展需要充分的安全感,却并非要耽溺于现状、沉陷于安逸,更不是把孩子用过多的保护围裹起来,触摸不到真实的世界。适度的不安全感同样可成为个体成长的契机,激励个体寻求更高层次的安全感。个体对安全感的获得与满足,不仅是被动的生命反应,更是努力寻求生命自我突破以期更高境界的生命实践。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伴随恐惧与战栗以及由此而来的对安全感的渴望,开始自己的人生。正是爱的联系、智慧的发展、个体德性与社会正义的诉求让我们从恐惧、孤立、无助、匮乏与不安中超越出来,获得自我生命的丰盈与美好。终其一生,我们都在追求自我存在的安全感,或者说我们总是要不断地回到我们所由之出发的地方。也可以说,终其一生,我们都在追求爱、智慧、德性与正义的生活。教育从其基本意义而言,其实就是开启这样一种生活形式,激励个体追求更富于友爱、智慧、德性与正义的生活理想。从家庭、学校到整体社会都关爱青少年一代,创造条件给予青少年个体以充分的安全感,正是激励他们自由自主地追求爱、智慧、德性与正义的生活的基础性条件。 【参考文献】 [I][2][3][5][7][8][9][10][18]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45、45、46、47、44、46、48、44、44. [4][19]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42、43. [6]柏拉图.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71;亚里士多德全集(第八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28. [II]埃里希o弗洛姆.逃避自由[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7.译序. [12]刘铁芳.公共生活与公民教育:学校公民教育的哲学探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76. [13]汉娜o阿伦特.黑暗时代的人们[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12. [14][15]马克斯o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78、76. [16]萌萌.升腾与堕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135. [17]周钧辑.雷夫回答中国教师最想问的16个问题J].教师博览,201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