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教育论文 >

安全感的教育意蕴及其实现(2)

时间:2016-03-24 11:12 点击:
亲子之爱的呵护与安全感的满足使得个体超越自我保护意识而身心自由地融人他人与周遭事物之中,由此而孕育个体向着周遭人和事物开放的、积极乐观的身心姿态。寻求安全,这个压倒一切的目标不仅对于他目前的世界观和

  亲子之爱的呵护与安全感的满足使得个体超越自我保护意识而身心自由地融人他人与周遭事物之中,由此而孕育个体向着周遭人和事物开放的、积极乐观的身心姿态。寻求安全,"这个压倒一切的目标不仅对于他目前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而且对于他未来的人生观都是强有力的决定因素"6]。年少阶段个体充分的安全感的获致对培养一个人积极的人生观与世界观至关重要。"凡事开头最重要。特别是生物。在幼小柔嫩的阶段,最容易接受陶冶,你要把它塑造成什么型式,就能塑造成什么型式。"7]那种有着充分安全感体验的孩子,因为始终保持着与周遭世界的开放、亲近的联系而自信、从容、乐观、积极,更具轻松、活力的生命姿态。显然,享有充分安全感的个体更容易养成独立、开放、乐观、温和的民主个性,更容易信任他人,善于与人沟通、合作,幸福感也更强。相反,年少阶段安全感的匮乏,难免导致个体弥散在生命之中的紧张感与不安、谨小慎微、自我封闭、怯弱等不良情绪情感状态。"家庭内部的争吵、动手殴打、分居、离婚或死亡往往是特别可怕的。同样,父母对孩子大发脾气,吓唬说要惩罚他,对他进行谩骂,粗声粗气地对他讲话,粗暴地对待他,或者对他实行体罚,这一切有时竟会使孩子惊慌失措、惶恐万分。因此,我们可以假设,这里面所包含的绝不仅仅是皮肉之苦。的确,在某些孩子身上,这种恐惧同时也是害怕失去父爱或者母爱的表现。然而,它也可以发生在被完全抛弃的孩子身上,这样的孩子依附于仇视他们的父母似乎不是出于对爱的希望,而纯粹是为了求得安全和保护。"8]个体在一种安全感匮乏的情景中生活,使得个体寻求安全和保护成为生活的主导目标,由此而弱化了个体生存的多样性体验,使得个体无法充分地向着周遭世界开放,逐渐地形成个体抑制性的身心姿态。正因为如此,安全感匮乏的个体容易在补偿性的心态中产生暴虐、怯弱、飞扬跋扈的个性,甚至以对比自己更弱小者的暴虐来证明自己的力量,获得自我存在的安全感,或者在寻求更强者保护的过程中形成依赖他人、猥琐、怯弱、害怕竞争等性格特征,两种情况都让人远离民主个性。[9]一个人自幼安全感的匮乏难免会形成谨小慎微的个性,即使成年后并不缺客观性的安全,但长期安全感不足带来的内心恐惧依然难以祛除。[10]
  个体成长初期家庭教育的重心就是以富于温情的爱与陪伴,形成个体与周遭世界的温暖而亲近的联系,让个体获得初生于世的充分的安全感,由此形成个体积极乐观的情绪情感体验,同时奠定个体民主个性的雏形。年少阶段亲子之间的爱的陪伴绝非可有可无,而是在回应个体成长初期安全感的需求的同时,孕育着个体积极乐观、活泼向上的基础性生命品质。
  个体成长的过程乃是一个逐步走出家庭的呵护、走向他人与社会的过程,个体的社会适应本身是一个过程,个体走出家庭难免有着更多安全感的需求,父母对孩子的理解、支持、信任、激励无疑是增进个体安全感的重要因素,家庭在个体成长的过程中始终起着给予个体安全感与信心的支撑作用。弗洛姆认为,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由于逐步切断了个体与母体及他人的联系而趋于独立,因而缺乏先前的相与感、安全感,难免趋于孤独,甚而导致个人放弃其独立自由的倾向,而希望与自己不相干的某人或某事结合起来,以便获得他所缺乏的力量,这种倾向就是逃避自由。[11]这意味着,在个体发展过程中,家庭对孩子的关注、理解与陪伴的重要性,以家庭所能给予的安全感支撑逐步让孩子走向自我成长中切实的自主与独立。如果说个体成长过程特别是青春期,个体渴望越来越多地走出父母的庇护有着必要性与合理性,同时,父母需要充分理解孩子的叛逆性,又给予他们足够的安全感支持,以缓解其成长过程中的孤独与不安。无疑,家庭在个体安全感的获得中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安全感的满足对于个体发展而言具有基础性意义,家庭在个体安全感的满足方面同样具有基础性意义。
  三、学校教育与个体安全感的获得:安全感作为教育活动的起点与基础
  个体接受学校教育的过程,是个体安全感得到充分提升的过程,但优良的学校教育本身是以学生安全感的充分获致为基础性条件。安全感乃是从身体出发的个人与周遭环境联系的直接反应,寻求安全感乃是基于个人身体的基础性状态,充分的安全感意味着个体可以从安全感的需要中超越出来,全身心地进人教育情景之中。个体在当下教育情景中的和谐发展,正是基于充分的安全感,由此而激励个体全身心地进人当下教育情景之中。换言之,任何优良的教育情景,其基础正是恐惧、无助等不良情绪的消除与个体安全感的充分获致,而使得个体身心自由,尽可能充分地置身于教育情景之中,致力于更高事物的欲求。安全感作为当下教育活动的起点,直接地促成个体在教育情境中的投人。
  从安全感获得的外在条件而言,初始性、基础性的条件是爱与自由,这主要是家庭提供给个体以安全感的基础性条件;延展性、外在性的条件是社会之秩序与正义,社会正义与和谐秩序提供个体以尽可能充分的安全感,使个体自由而充分地生活、追求并创造各自的幸福人生成为可能。从儿童发展共时性的视角而言,个体充分安全感的获致,需要家庭对儿童的充分关爱,即一种基于切实陪伴的爱,以切近地缓解儿童日常生活中可能遭遇的恐惧、孤独、无助,家庭生活中儿童安全感的满足对于个体发展具有奠基性的意义;学校营造充分的友爱与交往的空间,学校生活中的相互关爱、彼此信任、积极沟通、活泼向上所营造出来的安全感的场域,直接地影响着个体在学校教育中的成长质量;整个社会关爱儿童、尊重儿童,从法律与道德责任上切实维护儿童安全感,这是促成个体健全发展的重要条件。
  学校是家庭与社会之间的中介,学校一端连接着家庭,另一端连接着广阔的社会,所以,学校存在的基础形态乃是给予个体以家庭感,同时又超越家庭感,而体现公共生活立场,即正义原则。这意味着,学校教育一方面需要尽可能多地给予个体以爱与自由的体验,同时又要开启个体的公共视野,让个体逐步体验、理解秩序与正义。前者意味着教育爱,尤其是友爱的重要性;后者意味着教育正义,即学校教育中的公正与合理秩序的重要性。"缺少了友爱之情,公共生活无疑是匮乏的;但缺少了理智的清明,则公共生活是灰暗而没有方向的。"[12]正因为如此,阿伦特刻意区分兄弟之情与朋友之情,她期待公共交往乃是基于朋友之情,而非兄弟之情,因为兄弟之情容易磨灭人的清明理智,让人失去独立性。[13]这意味着学校生活之安全感的营造,不仅仅需要一种家庭式的温暖,同时也体现为指向教育正义的理性秩序的合理建构。友爱与正义的结合,构成学校教育之个体安全感促进的基础素质。
  校园作为一个与外部世界相连通又相对独立的"园",本身就是对学生身心的保护,校园之所以需要静谧、和谐,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为了增加学生的安全感,避免过多地曝光在他者视野中。"好的学校与家庭具有同样的特点,如某种亲密和安全感。学校在亲密家庭和社区之间,以及有些冒险的外面世界之间提供了一种中间的、过渡性的阶段。在一个使人感受到安全的教育环境中,学生学得最好,愿意冒险。学校应当有足够的安全感(像家庭一样),使人能感受到问题并解决问题,并能容忍质疑、争议和不同意见……儿童的生活就是与困难生活在一起。活着就会有困难。事实上,所有的成年人都在努力地做到对孩子的问题和困难保持着敏感性。"[14]爱与安全感的获得,就是让孩子意识到总是有人在关心他们、关注他们、包容他们、促进他们,[15]从而鼓励他们在学校生活中自由探究、自主发展,让他们在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切实获得并感受自我心智与人格精神的成长,让他们在学校所提供的支持与帮助中一点点走向独立,走向自我成长。优良的学校教育也需要让他们意识到,他们在学校生活中应该被平等地关注,他们享有健康成长的权利,享有与教师同样的生命尊严。他们虽然尚待成人,但他们始终都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而不是机器在接受教育。这意味着,他们置身学校生活中的安全感不仅是作为自然个体的安全感(免于身体的侵害、恐惧等因素),同样是作为社会人(免于孤立、歧视、威胁等因素)、作为学校公共生活中的一分子的安全感,由此而促成他们身心愉悦的同时,促进他们健全社会人格的养成。
  我们常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究竟爱在学校教育中有何实际的意义却很少谈及。学校教育中的爱,从最基本的层面而言,就是给予置身学校教育情景中的个体以安全感,从而让个体免于恐惧、孤立、无助之虞,由此而促成个体全身心投人,激发个体身心潜能,形成个体向着更高事物开放的积极身心基础状态。这里首先是教师对学生的友爱一师爱,师爱在师生交往中的意义就是让教师成为学生个体可以信赖的对象,相信教师可以积极而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由此缓和以至消解师生之间的隔阂,以消弭师生之间的陌生感与疏离感,让和谐而充实的师生交流成为可能。其次,是同伴之间的友爱。个体进人某一群体之中,融人群体,避免个人的孤立无援,以获得彼此认同与置身其中的安全感,乃是个体生存的基本需求。友爱的意义正是消除同伴之间的壁垒,使得个体与同伴群体联系起来。教师的教育技艺,起点正是安全感的充分获得,由此而使得个体身心轻松、自然、和谐、自由地浸润在教育情景之中成为可能,安全感的充分获致也成为个体在当下教育情景中有效学习与充分发展的基础状态。教师的教育艺术,究其根本,正是师生交往的艺术--如何让师生充分地在一起的艺术,即让学生在富于生命温暖的师爱与友爱中获得充分的安全感,由此而全身心浸润在师生交流之中的艺术。安全感获致的基本路径就是指向每个个体的教育爱、理解与关怀,使每一个学生免于恐吓、排斥。教师对学生的不加分辨的凶蛮、随意中的歧视、贬抑甚或打击学生,都会使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安全感的匮乏,由此而导致个体身心紧张,无法充分融人当下教育情景之中。"温暖永远是比光亮更基本的需要。即使是从智力的黑暗进人智力的光明中,温暖也是不可缺少的。只要有了温暖,就可能在理解中转向光源,转向太阳。"[16]爱的温暖在给予个体安全感的同时,引领着个体智慧上升的通道。
  教育的艺术或者说基础性的教育艺术,正是如何缓解个体置身教育情景中的紧张与不适,让其获得充分的安全感,由此而身心放松、自由地投人其中。曾经创造了"第56号教室奇迹"的雷夫o艾斯奎斯,这样谈及他的教学:"我的孩子考试成绩好是因为他们是放松的,我在平时会考考他们理解到哪一步。但我也会告诉他们,如果考不好会有什么结果,结果就是没有任何的变化一他们不会因为考试不好下地狱,他们的妈妈依然爱他们,我也依然爱他们。我告诉他们,真正的考试在十年之后,不是说考试成绩怎么样,而是我在一年中让他们学到了什么生活技能,他们不是为考试而学习,他们是为了生活中受益的知识学习。让他们很放松,他们就会考得很好"17]。显然,雷夫教学艺术的重心并不在于直接地教授学生知识,而是在于如何有效地消除学生为考试及其结果而产生的惧怕和压迫感,让孩子们在学习中找到自由,由此而让身心放松,保持良好的生命状态,使个体生命潜能得以发挥,进而获得良好的学业成绩。可以说,充分的安全感的获致,以及由此而来的学生个体身心的自由,乃是一切优良教育教学实践的基础所在。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