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基于阅读方法的新闻阅读教学 高中生学习新闻是为了更好地阅读和写作新闻。王荣生指出,阅读方法要契合文章体式的要求。那么我们必须思考,什么样的阅读方法才契合新闻的文体要求呢?张大均指出,阅读者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实质上就是在头脑中发现合适的图式,运用这些图式去解释阅读材料,并在进一步的阅读活动中去检验所激活图式的适合性。[4]基于此,我们认为,构建学生的新闻阅读图式是教学重点。 1.立足新闻图式,让学生掌握获取信息的方法。 新闻作为一种常见文体呈现出比较固定的范畴和程式,这为读者获取信息提供了很大便利,也使建构新闻阅读图式成为可能。托伊恩梵迪克建构了假设性新闻图式结构(见图1),他指出具体的新闻报道文本就是根据一定的规则(重要性原则、新近性原则)将新闻的各个构成要素组合起来。[5]因此,新闻叙事表现出与一般叙事不一样的非连贯性、组装性的结构特点,新闻文本遵循了由概括到具体的认知心理图式结构,新闻主题由宏观结构到微观结构得以实现。曾庆香在《新闻叙事学》中指出,新闻的线性结构和新闻文本的行文顺序基本一致(见图2)。 依托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在新闻阅读教学中一方面应该帮助学生构建新闻图式,让学生能够区分新闻报道不同的构成要素,这也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关于新闻文体的教学建议指出,阅读实用类文本中的新闻,应引导学生注意材料的来源与真实性、事实与观点的关系、基本事件与典型细节、文本的价值取向与实用效果等;重在指导学生阅读典范性新闻作品,要理解其基本内容和社会影响,有的还可以了解其采写过程,深入把握作者立场、观点,学习其敬业精神和捕捉重大新闻的能力。王荣生在《"新闻报道和言论文章阅读"单元样张》中也指出,新闻阅读教学的要点,是分清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辨析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 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在新闻图式的基础上建构新闻阅读图式,让学生能够快速从新闻文本中获取事件信息。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图式的建构必须经历两个重要阶段:提供典型范例,建立基本的图式;拓展阅读范围,丰富图式的变式。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2~3个典型范例,引导他们学会从新闻报道中获取核心信息,并将这一程序性知识转化为学生的阅读图式。如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新闻标题和新闻导语获得主要信息,必要时阅读新闻事件以补充必要的信息。 2.还原新闻语境,让学生认识事件的新闻价值。 新闻媒体报道新闻事件,显然有其选择的标准。丁柏铨在《论新闻的双重价值标准》中指出,进入传播的新闻必须符合新闻价值标准(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标准(宣传价值),而郭平在《新闻价值评价需要新的标准》中指出,新闻价值评价标准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从新闻事实的价值要素出发,以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异常性、冲突性、人情味、趣味性等为标准;另一类是从价值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出发,以新闻事实满足受传者需要为标准。可见,新闻报道所报道的事实是经过筛选的事实。 由于新闻是经过筛选的事实,所以教师在新闻阅读教学中必须渗透新闻价值标准,其原因有两点:第一,只有认识到新闻事件的价值所在,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把握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第二,只有认识到新闻事件的价值标准,才能打通学生新闻读写相互联系的关节。学生只有了解新闻的价值标准,才能评判怎样的事件值得报道,才能确定什么是新闻报道的重点。只有经过自觉依据新闻价值标准的选择之后写成的新闻作品,才是合格的新闻作品。 新闻事件是历时的事件,学生要理解新闻事件的价值,必须还原新闻事件发生的语境,学会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新闻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3.立足技巧分析,让学生认清作者的写作意图。 "用事实说话"是全世界新闻工作的一种原则、一种规律,这表明新闻既要坚持客观性又须具有倾向性。从某种意义上说,新闻在报道事实的同时,还表达了作者乃至新闻机构对新闻事实的观点和立场,甚至传递着意识形态。曾庆香在《新闻叙事学》中指出,新闻报道中所谓的真实事件是一个经"选择"和"塑造"后的结果,是根据不同背景的意识形态通过叙事技巧、语言技巧和视角技巧建构出来的。 因此,教师在新闻教学过程中应该教会学生通过叙述语言、评论语言、叙事结构、叙述视角等,揣摩新闻工作者的立场和情感倾向乃至新闻话语背后的意识形态。学生只有能够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新闻作品所传播的意识形态,才会具备必要的媒体素养,才能在新闻阅读中保持清醒,能够对新闻报道做出理性的评价,而不至于被新闻牵着鼻子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