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文章意为高。传诵至今的总是那些闪烁着智慧之光、饱含着真知灼见的文章。看现在的学生作文,尤其是高考考场作文,不少审题非常准确,内容切合题意,文笔也很优美,得分却总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问题就出在立意上。思想肤浅,人云亦云,这样的文章是没有价值的。 什么样的文章才算"意高"呢?答案见仁见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站在时代高度思考,把握时代涌动的脉搏,回答这个时代应该解决的问题,这样的文章应算"意高"。或者说,有现实针对性,才有写作的必要,才能显出文章真正的价值。 考场上,在审题准确、表达水平相差无几的情况下,作文的分数便取决于立意了。综观如今学生作文不难发现,在立意上常出现不明晰、人云亦云、缺乏思想宽度与深度等问题。其中还有一大问题,即时代精神与关注现实意识的缺失,立意停留在自我的个人层面。笔者认为,有思想深度的好作文,应当能指摘现实,反映或解决现实问题。近些年,各地高考作文命题者也愈发注重引导学生观察社会,关注时代。下面结合两道作文题目进行分析。 【2015全国新课标I卷高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核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明确收信人,统一以"明华"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2015年广东高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看天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 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嗅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 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2015年全国新课标I卷高考作文题延续了这几年高考作文题的类型一材料作文。"表"虽未变,"里"却有了新发展,颇有亮点。从选材上看,材料极具时效性,贴近生活实际。材料中的事件原型出自2015年5月9日长江日报的报道《23岁女儿微博举报爸爸高速上开车打电话》,命题者选择高考近期发生的社会事件作为命题材料,除了为让考生有话可说,也表现出引导考生关注"家事国事天下事"的命题意图。在文体要求上,此次新课标I卷打破十多年来"文体不限""文体自选"的常规,要求以书信体这一实用类文体写作。究其原因,一方面,书信是人类传统的沟通交流方式,以书信形式撰写文章,是对传统的传承;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写作为生活服务的理念,为今后作文教学恢复重视应用文写作训练指引了方向。 这道题取材于现实生活,考生很容易写作,但恰恰正是这种"容易"导致一些考生得分不尽如人意。部分考生立意出现平庸化、肤浅化的问题,有的始终停留在父亲违反交通规则不珍惜生命层面无法提升,有的归因分析始终浮于交通安全的表象无法深入。究其原因,关键在于学生落笔前忽略了一个重要步骤一琢磨命题者的命题初衷是否隐含了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命题者在选材上体现的正是如今中国社会关注的重要话题一弘扬传统文化,建设法治中国。试题本身是要引导考生对隐藏在事件背后的亲情观、伦理观与法治观进行思考。教育部考试中心语文学科高考命题专家曾表示,2015年的高考作文题意在弘扬时代精神,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创新能力等四个方面的考查。[1] 该题目的立意角度较多,而其中关于"情与理"的辩题最值得考生思考。女儿在父亲屡劝不改的情况下出于生命安全考虑举报了父亲,事件涉及的不是单纯的交通规则问题,还有传统伦理、亲情和法律的问题,很难用简单的道德评判标准去衡量。从亲情和伦理的角度出发,我国古代历来有亲亲相隐的传统,如此看来小陈的行为可谓不孝;从理性和法律的角度思考,在构建法制社会的我国,小陈以"大义灭亲"的理性行为践行遵纪守法的信条,同时也藏着一份对父亲真切的关心。那么在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当亲情与法理发生矛盾冲突之时,新时代公民该如何处理?这的确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由此可见,命题者关注的不仅是亲情与法理的博弈问题,更是题目中渗透着的依法治国的理念,希望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如考生能从亲情、伦理、法律三个维度深入思考问题,结合当下社会典型的人、事或风气等,选择其中一个角度立意,或能写出一封情理兼备的信。倘若考生通篇仅停留于探讨父亲违规、安全重要、生命至上等层面,忽略命题背景和命题者的命题初衷,缺乏紧扣时代脉搏的意识,即使审题再准确、文辞再华美,文章也难达深刻,难显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