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学习理念在高职教学的贯彻,有赖于具有终身学习理念的教师,需要在高职学校中建立有效的“双师型”教师发展培养机制,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所谓“双师型”教师是指既熟悉高职理论教学又熟悉实践教学,具有相关专业实践经历的教师。因此,“双师型”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的教学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充足的教学实践经验,而且需要具备较丰富的相关专业实践经验,较强的顶岗实践能力以及一定的研究创新能力。具体的实现路径可以通过教师的自学钻研、学校的着力培养和校企合作培养三种方式相互配合。一方面,教师需要有较为强大的自学能力,能够不断丰富和完善自我知识体系,向书本学习,向身边的老同志请教,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使学习成为自我进步的一种内在需求和动力。另一方面,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反思,发现问题,积极与同行探讨交流,在反思和解决问题中获得成长进步。高职院校也应创造条件,制定教师培养计划,鼓励在职教师进修深造和获取专业资格证书,注重教师力量的后端培养,在教师群体上推行教育学习终身化。同时,积极拓展校企联系渠道,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一方面可以将教师送往基地顶岗实习、轮岗训练和兼职任职,让教师在实际工作环境中了解前沿专业信息技术,丰富专业技能和社会经验;另一方面可以聘请技术专家作为兼职讲师,到学校做专题讲座和技术辅导,既丰富师资力量,也促进技术专家对理论知识的研习,客观上起到再学习的效果。 2.构建与教学相适应的实训基地 通过积极构建一般性实训基地、仿真实训基地和校内外一体化实训基地,有效提高学生课内外模拟操作和顶岗实习水平,以模拟和实践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对实际操作技术的掌握,以及对具体社会工作环境和流程的熟悉。在实训基地的构建上,要注重建设规划的科学性,充分听取专业教师意见,确保建设统一规划、科学布局,同现实及预期的专业发展需求相适应。对已建成的实训室和购置的贵重设备,要做好管理、调配和维护保养工作,提高使用效率,延长设备使用期限。加强学校与社会之间的互动联系,密切校企、政校、行业和学校之间的关系,注重行业和社会资源的引导利用,通过校企合作、政府支持、行业协会的配合,依靠大型企业支援、中小企业支持,将院校拓展为高新技术孵化基地,既为学生实训、实习创造良好的企业工作环境,又解决企业员工培训再学习问题,还有益于校企人才的沟通交流,促进师资队伍建设。 (四)评价体系 教学考核评价体系要能正确评估学生综合能力。终身学习视域下的教学评价,应结合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构建及时反馈的多元整合评价体系。一是对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分阶段评价。为确保评价的有效性、科学性和合理性,注重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在完成一定阶段教学内容后,针对当前的学习阶段,通过直接观察、口头与书面问答、技能测试、模拟练习等多种方式,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从而反映教学效果和质量。为确保及时跟踪反映教学质量,每一次评价不应是孤立地测试,而是在教学实施的每一阶段都结合多种能力单元,根据目标进行考核管理。二是在期末阶段,对该学期的课程内容和技能掌握情况做综合评价。通过笔试和现场操作,考查学生对课程教学目标内总体专业理论和实践知识掌握情况,作为教师教学效果的评定参考,以改善和提高教学质量。在评价方案和指标的确定上,需要注重可持续发展的特性,不仅局限于书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基本职业素养、发现解决问题能力、社会角色承担、协调配合意识等的培养也应是题中之意,这有利于正确评判学生走出校园后能否胜任相关工作岗位。三是实习阶段综合实践评价。一方面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培养公益心,锻炼与人交往能力,为走向社会做心理和经验上的储备;另一方面,可以组织学生去企业顶岗实习,深入一线,获得技术应用的直观见闻和感受,为论文的撰写收集第一手资料,也为今后相关行业工作积攒下第一手经验。在评价过程中,注重评价方式选择的灵活性、评价标准设定的可操作性、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必要时可以听取相关企业人员的意见,考查学生在实习期间的表现,如实训中工作完成情况、工作态度、技术掌握和运用能力、团队协调能力等。在以上评价中,评价的方式要注重过程和目的的有机结合,评价内容要结合实际体现教学目标、设计、内容、结构及学生学习情况的有机统一,还可以根据岗位需求,将职业资格或相应职业等级证书的获取纳入考评之中。 【参考文献】 [1]吴昌霞.终身教育视角下高职教育发展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21):123—125. [2]张天波.终身教育体系视角下高等职业教育定位的思考[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4). [3]朱敏,高志敏.终身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型社会的全球发展回溯与未来思考[J].开放教育研究,2014,20(1):50—65. [4]肖飞.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市场,2014,(34):142—144. [5]韩叙.高职实践教学体系要素构建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2,14(1):42—45. [6]郑文岭.高职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评价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21):136—138. [7]马东明,郑勤华,陈丽.国际“终身学习”素养研究综述[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2,(1):3—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