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教育论文 >

高中历史选修课程实施的偏失与重构(2)

时间:2016-03-01 09:20 点击:
选修模块在数量的考量上有脱离学校实际之虞,学校开课存在一定困难。仅从历史一门学科来看,6个选修模块肯定不算多,但如果总体计算学校需开的选修课程,并考虑高考的因素,则高中阶段的选修课程不唯不多。根据《普

  选修模块在数量的考量上有脱离学校实际之虞,学校开课存在一定困难。仅从历史一门学科来看,6个选修模块肯定不算多,但如果总体计算学校需开的选修课程,并考虑高考的因素,则高中阶段的选修课程不唯不多。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学生的选修课除与学科相关的“选修Ⅰ”外,还必须在“选修Ⅱ”中修6个学分才能毕业。我们仅以文科学生的选修Ⅰ为例,来看看有多少选修课需开设。
  根据语文、英语、数学的课程标准,每个选修系列下又设置若干个模块(按要求每个模块的学时数为36)。如果要在高中阶段(高三下学期集中准备高考除外)将这些选修模块全部开课以供学生选择,读者可以想象学校需要多少硬件设施、多少师资来承担如此多门选修课程的教学工作,又有多少学校具备这样的条件呢?且不说按《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还需开设一定数量的“选修Ⅱ”及物理、化学、生物的相关课程。显然,这样的选修方案不太切合中学的实际,操作上有困难。
  高中历史选修课程的构建是一项复杂工程,既受制于高考,又需综合考虑地域、学校、学科、学生等诸多因素。针对目前高中历史选修课中存在的不足及选修课程的设置理念,就高中历史选修课程的构建提出以下建议,固陋之处权作引玉。
  1.构建高中历史选修课程的原则
  关于构建高中历史选修课程的原则,学界有多种观点。不过笔者认为,以下四项原则应为基本原则:
  第一,可选择性原则。可选择性包括三方面的含义:一是学生有选择的机会。学生的选择机会取决于各级课程计划中是否有足够的选修课程可供选择,其中重点是学校应按照教育部的课程规划开足选修课,这是选修课程实现“选”的价值的前提条件。学校不能因为高考的原因代替学生选择课程。在此问题上,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负有根据课程计划对学校课程设置进行督导的责任。二是学生有选择的能力,如果学生没有足够的能力完成选择,教师需负指导之责。严格地讲,高中低年级学生心智尚不够成熟,对个人兴趣、经验、发展方向及课程价值等因素的综合评估能力有限,因而在自主选修课程时容易出现选修的盲目性。所以,《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就明确要求学校“建立行之有效的选课指导制度,为学生形成符合个人特点的、合理的课程修习计划提供指导和帮助”。三是学生有选择的意愿,即学生主观上愿意选择学习其中的某些课程。学生是否愿意选择涉及的影响因素比较复杂,其中关键点是兴趣和对课程的价值认识。兴趣作为好奇心、探究欲产生的基础,是排在第一位的影响因素。兴趣之外,还应重点考虑课程价值——此指课程能满足学生需要的程度。美国心理学家阿特金森(J.W.Atkinson,1953)就提出,人们愿意在某项任务中付出多少努力(动机)取决于其对任务价值大小及完成任务概率的判断。为此,高中历史选修课程从名称到内容都需将激发学生兴趣放在首位,兼顾学生的兴趣与价值需求。
  第二,多样性原则。通过课程设置的多样性,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的选择空间,是高中历史课程设置的基本理念之一。选修课程的设计要为实现这一理念服务。在构建多样性的高中历史选修课的过程中,不妨从两个取向上加以考虑:一是宽度取向,选择丰富的内容,尽量拓展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加见识;另一个是深度取向,就必修课程中的某些重要历史事件或现象,在选修课程中专设模块,作深度解读,引导学生体会历史的复杂性、深刻性,发展历史思维能力。
  第三,独立性原则。该原则强调处理好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的关系,让选修课程具有相对独立性。这一点很重要。从教训来看,现行高中历史选修课在实施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因部分模块的内容与必修内容重复而在开课时被必修“绑架”、被高考“投机”利用,从而造成了选修课程实施的投机性问题。选修课只有在内容上相对独立了,才可能避免其在实施中被必修(高考)所左右的尴尬处境。事实上,国外历史选修课程设计都比较关注选修课的独立性问题,如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历史课程标准中就特别说明:“所设计的(选修)课程一定不要和必修历史或第6学段古代历史和现代历史的主题有明显的重复现象。”①审视现有高中历史选修模块,“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3个模块的主体内容整合进必修课程的相关内容似更合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是可以作为选修课程的,但要精心研究内容的选择。
  第四,可行性原则。该原则强调高中历史选修课程的设置要充分考虑中学实际、学生实际以及考试制度等多种影响因素,在可操作性上下工夫,确保所设计的课程能够在中学课堂得以有效实施。
  2.高中历史选修课程构建的具体建议
  根据选修课程的特质,遵循上述原则,从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及学业评价等维度重构高中历史选修课程。
  首先,关于课程内容,应立足学生的多种需要,在难易梯度和结构层次方面体现多样性、选择性,不必追求体系的完整性。具体讲,可考虑从两个层面构建历史选修课程的内容:一是在拓宽文化视野、涵养人文精神层面设计系列内容,如“中国古代朝代名称史话”“小人物与大历史”“中国姓氏探源”“热点问题的历史探源”“乡村与城市的历史”“世界文化遗产荟萃”“探索历史的奥秘”“疾病与人类文明”等,这一类选修课程体现了历史本身的多样性及深厚的人文性,学生一般比较感兴趣;二是在专业发展(专业性向)层面设计内容,如“历史是什么”“历史学方法入门”“证据与解释”“史学经典导读”等,这一类课程有较强的专业性、学术性,主要为那些将来有意从事历史专业学习与研究的学生提供选学习机会。与此同时,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涉及选修课的内容时,建议突出“目标”指导,淡化对具体知识点的刚性要求,为师生在选修课程实施环节依据现实条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留出足够的空间。配套的选修课教材则以相关的普及性历史读物为宜。
  其次,关于课程实施,建议继续完善走班制的同进,用好网络平台,引入微课(Mini-course)理念,以解决选修课的多样性与学校教学时间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微型课程追求“短小精悍”,具有课时短、主题集中、材料精选、方式灵活的特点,适合选修课程个性化学习的特点和要求。师资力量好的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分阶段有目标地开发建设微型历史选修课程数据库,并对师资不足的学校开放数据库(是否有偿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育机构也可以根据国家课程指导要求开发微课数据库。学生选课后,自主完成基本内容的学习,教师侧重于通过过程性评价监控学习过程并在探究深度上给予指导。
  第三,关于学业评价,考虑到高考在社会群体心理和行为上的影响力,选修课程的评价必须考虑如何处理与高考的关系,重点是如何让选修课程在摆脱被高考左右的同时又不会因此而被束之高阁。建议借此次高考改革之机,借鉴美国SAT考试理念,将选修课程的达标成绩作为大学相关专业录取的必备条件(但不计入高考分数),考试由地方教育部门每年组织两次,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专业性向自主选择考试学科和时间,而考试涉及的知识范围应尽量涵盖各选修课程,题型以主观题为主,重点测试学生解决学科问题的能力。笔者认为这样的选修课程评价更能引导实现“激发兴趣、拓展视野、促进个性发展”的选修课程追求。
  选修课程设置意义重大,它有利于培养学习者对自己学习的责任感——对自己的选择负责是成长中需养成的重要人格品质;它也有利于“选择”能力的培养,而“选择”是生活的常态。期待高中阶段的选修课程真正实现“选”的价值。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