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教育论文 >

历史知识的理解维度及其教学策略

时间:2016-03-01 09:23 点击:
【论文关键词】历史逻辑,理解难度,教学情境 有人把知识比做百宝箱,学习就是将知识打开,就是把知识原始获得的实践过程和认识方式,加以还原、展开、重演和再现。①总觉得当前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学习效率低下,理解不到位,百宝箱中许多宝贝被丢弃了,很多
  【论文关键词】历史逻辑,理解难度,教学情境
  有人把知识比做“百宝箱”,学习就是“将知识打开”,就是把知识原始获得的实践过程和认识方式,加以还原、展开、重演和再现。①总觉得当前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学习效率低下,理解不到位,“百宝箱”中许多宝贝被丢弃了,很多人只是概念性、碎片化地了解一丁点儿东西。如何理解知识的丰富内涵,潘洪建教授提出了知识内容、知识形式和知识旨趣的“三维度说”,②笔者认为确是一个很有价值的分析模型。本文拟参照潘老师的思路,谈谈历史知识理解学习的维度与教学策略。
  知识内容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积累起来的实质经验与精神财富。③对于历史学科而言,历史知识中最具基础性、实质性的内容应该是人类文明从古到今,由前至后的演进过程及渗透其中的复杂关系,即通常所称的历史逻辑,它主要通过轨迹、关系、偶然性、必然性、局势、趋势、走向等形态呈现。学习者依据历史发展的逻辑路径,拾级而上,当站到一定的高度时,对历史的理解就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法国哲学家亨利·贝尔认为,孤立地搜集史料和了解史实“并不比集邮或搜集贝壳有更大的科学价值”,由此,他强调历史要作综合研究。就历史的因果关系,可以分为三类相互作用的范畴,即偶然、必然和逻辑,它们分别与三种事实相适应:“第一,偶然的或‘粗糙’的事实,是流动的因素,历史中的偶然;第二,必然的事实、社会的规律性,是静止的事实;第三,内在的逻辑事实,是‘趋势和长期性’因素,它决定运动的方向和持续性。”④只知道一个个历史事实,甚至仅仅是一些历史名词,并没有实质意义。要真正地理解历史,只有像贝尔所强调的,从偶然、必然和趋势三个范畴着手,弄明白历史内在的逻辑。
  张鸣教授认为辛亥革命烈度不大,却是中国历史上最动荡,也是最具变化的一个事件。1908年11月14日和15日,光绪帝和慈禧太后相继去世,如果光绪比慈禧后死,并且能够主政,事情会大不一样。1910年4月,汪精卫、黄复生等人如果谋刺摄政王成功,直接震慑清政府,清政府加快改革,革命的机会就会很渺茫。1911年10月9日,革命党人孙武试制炸弹,不慎爆炸,据点暴露,如果湖广总督瑞澄能够妥善处理群发事件,恐怕事情也不至于闹大。……确实,辛亥革命过程中富于戏剧性的细节可以找出无数个。如果把历史事件比喻成一个生物有机体,细节和偶然性就是构成其整体和生命意义的细胞,掌握得越多,历史理解的悟性就越高。
  从稍长的时间段来观察,就会发现很多促使辛亥革命必然发生的因素。余英时教授认为是“‘满洲党’不愿改革,终于逼出了一个辛亥革命”。①戊戌变法首次提出改造“君主专制”,但是,慈禧太后怕丢权,最后腰斩了变法。“庚子之变”后,清王朝似乎痛下改革决心,开始实行废科举、改官制的改革。废除科举不得已而为之,是想借办新式学校培养实用人才。改官制只在行政方面,目的是借机进一步拢权,并没有真正触及深层的体制问题。当时,满人最关心的不是改革,而是权力,宁亡中国,不亡大清。人民不能永远维持对如此政府的尊敬,革命就到来了。学生如果能够像一个研究者在较长的时间范围内,通透地分析多个事件间的关系,看清总的局势,明白历史的必然性和规律性,对历史逻辑理解的水平又进了一步。
  历史研究“从短时段转向较长的时段,然后再转向深远的视域……就可以重新思考一切,重新建构周围的一切”。②史学大师布罗代尔关于历史时间的“长时段”理论,有利于分析社会结构问题,有利于把历史与现实联系成一个整体进行观察分析,所以,一经提出很快就成为历史研究的重要方法。目前中学也有很多教师尝试着把它运用到自己的课堂里,以特定的主题宏观地梳理历史发展线索和流变逻辑。例如,郭富斌老师讲授中国近代制度发展“走向共和”这一主题时,并不就事论事地评论辛亥革命,而把1840年以来70余年的历史打通,把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看成向社会转型的幕布,引导学生超越战争的灾难和血泪,理解战争在客观上加速中国传统政治体制的溃败的作用,发现其中所蕴含的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契机。郭老师通过对历史的整体把握和引领,促使学生“重新思考一切,重新建构一切”,在学习“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主题时,跳出“侵略与反侵略”的传统思维模式。完全可以相信,像郭老师这样,引领学生观察历史超过50年甚至更长时间,学生也得以发现那种“大趋势”,其理解的水平也将达到非常高妙的境界。
  说真话,目前中学生的历史学习状态不容乐观,当然不是他们的学习能力差,首要原因应该在于没有把主要心思花在理顺历史的时间线索和内在逻辑上。多年生活在“桃花源”里人,一下子来到现实社会,既然“不知有汉”,又“何论魏晋”呢?由此,也就容易理解学生作业中经常出现的“关公战秦琼”现象了。
  历史逻辑说起来是研究因果问题,其实,还是研究时间问题,短时段(事件)、中时段(局势)和长时段(趋势)都是研究时间流程的重要尺度。教师讲授事件时,应尽可能地介绍其中的一些细节,让学生尽量完整地了解事件发展的进程和多种偶然性。梳理较长时段的局势和趋势时,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编制年表、画时间数轴、绘制思维导图。大事年表可以按从前到后顺序排列有关历史事件,也可以引导学生从后向前,进行逆序思维,由果到因倒推有关事件,还可以运用共时思维,“悬停”一个时间段,分别列出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各方面的事件,再引导学生理解各个事件的相互关系。通过上述教学活动,让学生深入理解历史发展中的简单与复杂、单调与生动、偶然与必然、局势与趋势等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通过复演历史过程与参悟逻辑关系,进而去欣赏历史的壮美,培养对历史发展趋势与规律的敬畏之心。
  知识形式指知识内在的思维方式与表达形式。③思维方式是人们认识事物、思考问题的相对固定的模式,它决定着知识的表达和呈现形式。历史学科的知识有自己特殊的思维方式和表达形式,有着专属于本学科的一整套概念体系和范畴,“史料”“史论”“史观”是其中的三个核心要素。
  史料指包含历史信息的各类素材,它是感知历史现象的必要材料,也是历史思维的直接对象。一切史料都沾上了参与者的主观动机,接触的人越多,掺杂其中的感情色彩越多。例如,现行高中历史教科书中有一幅《毛泽东访苏期间和斯大林在一起》的插图,但是,这幅照片是经过当时中国新闻媒体处理过的,照片中两位领袖单独的、肩并肩坐在一起,而处理前的实际照片则是两位领袖被众人环绕。史料自身不会说话,需要学习者对史料的真伪进行甄别,对史料生产的意图进行分析。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