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逻辑性,资源整合,君主立宪,权力制衡 思维的逻辑是否清晰、教学资源的整合是否得当,极大地影响着课堂教学效能。就思维的逻辑性而言,“作为一个会批判性思考的人……比较理由时,使用的标准中第一条就是逻辑上的合理性”。①“逻辑”一词的含义之一是“思维的规律性”,而作为历史事件的逻辑性在教科书中通常是以其时序性表现出来。一般而言,历史教科书中子目的先后顺序既要显示其时序性,又应体现其内在的逻辑性。然而,当下高中历史教科书采用的是模块加专题的编写方式,某些专题的子目并没有明显地体现历史事件的逻辑联系,因而加大了教与学的难度。高中历史必修一各版本关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内容就是如此。兹以人民版“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一课为例,笔者以为本课教学有两个问题值得重视。第一,教材各子目的内在联系如何梳理?各组织机构之间是如何实现权力的制衡?第二,如何整合本课的教学资源以达到教学更大的有效性?第一个问题笔者将在后面作一阐释,于此不赘。就教学资源的整合来看,几乎所有的课堂教学都应该整合资源,对教学内容作出补充或删减,以确定授课的详略。英国代议制度这一课必然会涉及英国王权地位演变的历史因素、政党政治与议会制度、责任内阁制等概念以及各种权力之间制衡原理,然而,这些内容在必修一中大多未提及,必然给学生的理解带来困难。为此,笔者以为将选修二中英国民主政治建设等相关教学资源与必修一内容整合,形成较为缜密的思维逻辑,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此,笔者就本课的教材分析与设计略抒浅见,以为引玉之砖。 课标要求:“了解《权利法案》的制定和责任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虽然其特点在课前提示中已有四点明示,但要理解为什么会是这些特点?它是怎样形成的?它们之间制衡的原理是什么?却是教学中的难题。从教材内容看,本课是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内容的第一课,概念、术语较多,更为困难的是,英国的政治体制并非美国那样是界限分明的三权分立,而是议会与行政合一。立法权在议会,行政权在由议会下院产生的内阁,内阁要对议会负责,但内阁首相又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解散议会。司法权也是由立法机构的上院司职,甚至君主也是议会的组成部分,而在日本却不是。宪政学家沃尔特·巴奇霍特在《英国宪政》中指出:“英国政体的有效秘密在于行政权和立法权之间的紧密结合……其连接点就是内阁,内阁本属行政机构,但在职能上亦属立法机构,是行政权和立法权的密切结合和近乎一体的配合。”因此,学生一定会问,这样的混合甚至“混乱”的体制,究竟是以怎样的政治架构来保障政治民主,以实现权力的制衡呢?这些既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从学情看,高一学生对了解西方政治有一定的兴趣,但知识储备不够。因此,厘清各机构之间的制衡关系、形成清晰的权力制衡政治架构示意图才有助于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而不是单纯记忆。 (一)背景篇:国情迥异孕育独特的政治体制 1.地理环境与民族性格 阅读材料:不列颠是个岛国,它偏离欧洲大陆,主要居民区地势较平缓,气候温和湿润,宜于发展农牧业。相对独立舒适的自然条件有助于该国居民形成稳健、审慎的岛国心态。一方面,他们在政治上容易安于现状,重视传统经验,不易受极端观念,理想主义和个人感情的支配,乐于遵循,服从某些古板陈旧的,约定俗成的习惯法和规定,久而久之,逐渐形成了比较保密的群体心态;另一方面,相对独立安定的社会人文环境,还促使他们在政治上注重保持自身特色,善辟蹊径,自成体系,在政治制度的建设中造就自己的风格特点。 ——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 思考:材料表达了什么观点?对我们理解英国政治体制的独特性有何帮助? 2.历史和传统文化中多元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土地分封制下封主与封臣的关系独特。中古时期欧洲(英国)土地制度与东方国家有别。“在欧洲形成了封主与封臣关系,理论上封地就是由国王分析出去,土地权应该掌握在他们手里才对,实际上却成了以父传子的私有财产,封臣虽然要肩负服从国王的义务,但也可以抗命,或置国王之命不理,领主和国王之间靠个人之间的盟誓作为约束,这种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平等的关系”。①其次是政治上英国王权的地位与东方国家分殊。由于经济上土地制度所决定,英国政治舞台上的两大势力——国王和贵族之间明确了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即贵族对国王的效忠,同时国王还要保护贵族的切身利益。“英国最高封君与封臣之间所维系的并非一种单向的主从关系,而是一种建立在相互依存基础之上的双向契切关系。这种关系受到法律习俗的承认和保护,初步体现出权力分割和制约的宪政精神”,因此,“由于高度依赖拥有土地的重要臣民,封建制度下的君主势必处于弱势地位”。②再次是法律、宗教及其他因素对王权的制约。即便是在《大宪章》之前的时代,王权也是要受法律(包括习惯法)的限制。不少国王在重大场合都表示自己要遵守法律,个别违反法律的国王还遭到了惩处。而且,众所周知,当时的教会也对王权有较大的限制作用。1215年,英国25名贵族与国王约翰签署了一份协议,这就是著名的《大宪章》,主要内容是重申贵族的权利和防止国王侵夺这些权利的条款,虽然它“不过是一个典型的封建法和习惯法文献,但是它体现了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的宪法精神,并且原本一些封建原则被后人赋予新的内容,成为后来的资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反暴政的精神武器”。后世学者称《大宪章》为第一个伟大的议会文献,它揭开了英国近代立宪史的序幕。③ 3.光荣革命:资产阶级多次试错的选择 16、17世纪,英国正面临社会转型。资产阶级以革命这种激进的方式尝试着政治转型,然而,历时约半个世纪之后,他们最终还是选择了较为平和的方式——光荣革命。把议会与国王、议会与军事独裁、议会两院之间、两党之间的矛盾,以妥协的方式加以解决,这为英国近代议会制度奠定了基础。 笔者通过课堂验证,有没有关于英国君主立宪制度历史和文化背景的介绍,其教学效果迥异。没有介绍这些背景,学生大多以为经过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特别是光荣革命奠基,之后颁布《权利法案》等法律文献,王权就转到内阁,英国代议制就逐渐形成了。其实事情远不是这么简单,这就如同不了解美国移民社会的文化背景和民族性格,就很难理解北美为什么起初不进行独立革命?独立之后建立的是邦联政府而不是联邦制?后来的联邦制政府为什么既有横向又有纵向的分权,等等。因此,笔者以为对背景的介绍并非多余,应该启迪学生理解不顾国情去照搬别国的制度都很难成功的道理,而很多教师恰好忽略了这一点。 (二)内容篇:制度创新铸就多元权力的制衡 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厘清英国政治权力机构之间是如何实现权力制衡的,由于其间的复杂性及政治术语的繁难,有必要首先形成一幅“英国代议制政治架构示意图”,简明扼要地展示权力制衡原理,有利于化繁为简、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即使有些内容因时间所限而略讲,或教师有意“留白”,让学生思考,也能达其效果。 从示意图可知,每一制度、每一机构都意味着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的权力制衡,有些内容不必多讲。那么应如何设计教学呢?教师可根据对课标、教材的解读并结合学生预习中的问题反馈,确定重点和难点,以问题导学方式呈现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