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教育论文 >

高中历史选修课程实施的偏失与重构

时间:2016-03-01 09:20 点击:
【论文关键词】高中历史,选修课程,选择偏失,重构 始于21世纪初的新一轮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基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理想,设置了6个模块的选修课程。①这些选修模块内容丰富,既体现时代特色,又突出人文关
  【论文关键词】高中历史,选修课程,选择偏失,重构
  始于21世纪初的新一轮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基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理想,设置了6个模块的选修课程。①这些选修模块内容丰富,既体现时代特色,又突出人文关怀,为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知识经验、价值取向、发展需求等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提供了基本条件。然而,课程实施表明,目前的高中历史选修课程有失于偏颇、亟待改进之处。值此高中课程标准修订之际,略陈管见如下。
  根据一份调查资料,69%的教师认为有必要在高中开设选修课,且有57.9%的教师认为所教科目选修模块的设计总体较合理,“学校选修模块(课)实施总体状况比较认真。大部分学校能按要求开设选修课,绝大多数学生学习认真,选修课实施进展良好”。②看起来,选修课程的实施情况似乎还不错。
  然而,仅就历史学科而言,高中选修课的实施情况远没有前述调查的结果那样乐观。笔者对黑龙江、新疆、山东、河南、陕西、山西、湖北、湖南、江西、安徽、重庆、云南、广东、福建、海南等省市区部分中学(共39个)的高中历史选修课程实施情况作了一个小调查,结果是这样的:
  调查显示,所有被调查的学校都开设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模块,都没有开设“探索历史的奥秘”和“世界文化遗产荟萃”两个模块;其他3个模块则是各地因“考”制宜而设。从开设选修模块的数量上看,有6所学校只开设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模块,其余多数学校开设的选修模块在2~3个之间,个别地方前4个模块均开了课。另外,据了解,这些选修模块都在文科班开设,且一旦学校开了课,它就成为所有文科生的必修内容。毫无疑问,这样来实施选修课很难达到“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所预设的目标。
  再者,高考试题也提供了我们考察选修课实施情况的视角。毋庸讳言,在“为考试而教、为考试而学”的大环境下,高考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教学内容的选择。那么,对于选修课的内容,高考都考了些什么?
  试以2013年国家及部分省市的新课标历史考试说明及试卷内容为例,归纳整理之后,可以得出下表:
  根据上表,可以得出两点认识:一是高考更青睐选修内容的前4个模块,后两个模块鲜有涉及;二是选作题的设置给了学生选择的自由,但也给了学校投机性地选择开课的机会。如使用全国卷的地方,少有将4个选修模块都开足了的,有的地方甚至只开设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模块,考试时学生都选作这个模块的试题;再如,海南的试题中有“世界文化遗产荟萃”模块的题目备选,但所调查的学校都没有开课。
  总体而言,目前高中历史选修课程实施中有两大问题值得关注:
  第一,选择的主体错位。选修课程的精髓就在一个“选”字上——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知识经验、价值取向、发展需求等自主选择愿意修习的内容。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罗杰斯就特别强调教育应当给学习者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自由,以“唤起学习者自我—主动地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①毫无疑问,选修课程的选择主体应当是学生。然而,在实践操作层面,选择的主体却成了某级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他们根据高考要求选定要开设的课程,学习者只能“修”无权“选”。
  第二,选修的内容偏失。根据选修课程侧重于前4个模块的实际,可以推论地方部门和学校在确定历史选修内容时多为“考试取向”:“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获得了全体学生选修的“殊荣”,只因它与必修内容关系密切,是高考重头戏;“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模块也因其与传统中学历史课程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大领域相关度高,而得到了较多的青睐;“探索历史的奥秘”和“世界文化遗产荟萃”模块则几同虚设,即便是列入高考选考内容,学校也未必开课,如前述论及的海南等地。然而,根据笔者对大一历史师范生的访谈,他们更想选修的课程正是学校一般不开设的“探索历史的奥秘”和“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尽管有人提出,将选修课纳入高考,对于提高选修课的地位是一个“巨大的喜讯”,②但从实践情况来看,这个“喜讯”是以牺牲选修课程“选”的价值为代价的。
  应当说,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在是否开设全部选修模块的问题上,确实可以有一定的自由度。但如果这种自由是以学校乃至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选择权取代学生的选择权,且囿于高考而将选修异化成为考而教,那么,选修课程也就丧失了其应有之义。
  选修课程的“选修”理想仅限于理念层面,而且那些基本不开课的模块还造成资源的浪费——相关的教材资料编撰印制出来后即雪藏于库房。追根溯源,在于顶层设计有缺陷。
  选修内容的选择欠妥当。首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中外历史人物评说”3个模块与必修模块内容重叠、交叉严重。如“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中要求学习的22个人物,除唐太宗、甘地、凯末尔等少数人物外,其他人物及其历史活动在必修中都或多或少会涉及,虽侧重点有所不同,但考虑到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现象)之间不可割裂的二位一体关系,不难想见必修与选修在这些内容上的重复交叉情况有多严重。另两个模块存在同样问题,鉴于篇幅,不再枚举。选修与必修内容上的这种关系给了高考投机机会,因之众多地方对这3个模块情有独钟也就势所必然了,而学生的选择权以及兴趣需要则被撇到一边。从教学效益上讲,选修与必修的内容重复交叉太不经济,既浪费中学业已十分紧张甚至“捉襟见肘”的教学时间,又降低学习兴趣,且未必做到了在必修基础上的深度拓展,事实上由于时间的限制往往只是浅尝辄止。其次,将“战争与和平”作为选修课是否恰当有待商榷。就学生的发展而言,正确认识战争、积极维护和平是生活在现代国际社会中的青年必备的素质,每一个中学生都有必要从人类经历过的战争与和平中去认识战争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威胁和破坏,从而珍爱和平,反对战争;从教学角度看,两次世界大战(这也是本模块的基本内容)应当是世界现代史学习的重点内容,因为它们极大地改变并奠定了今天的世界格局,是学生理解当今世界各种政治、经济、思想问题的基础;更何况如《孙子兵法》所言“兵者,国之大事”,战争本身即是重大的政治事件。基于此,将“战争与和平”作为选修内容且相当多学校未开课显然不合适。再次,模块内容取舍的依据不够清晰,有失度之处。以“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为例,它期待学生通过对历史上重大改革的学习,“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然而,选出来的九大改革在体现社会发展规律方面并非都具有充分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如王安石变法、阿里改革);所选择的改革理所当然应“贯通古今中外”,但实际却在“戊戌变法”戛然而止,后来的改革是不重要还是不能体现历史规律呢?这是很让人费解的问题。最后,要特别强调的是,目前的选修模块向政治、经济、思想倾斜太多,掩盖了历史本身包罗万象、丰富多彩的特色。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