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教育论文 >

英国代议制一课的思维逻辑与资源整合(2)

时间:2016-03-01 09:08 点击:
问题1:近代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础有哪些?是否在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形成并得以完善,国王统而不治? 前一问是封闭式问题,意在使学生了解《权利法案》等法律的重要内容,并非教学难点。后一问是要引导学生

  问题1:近代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础有哪些?是否在“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形成并得以完善,国王统而不治?”
  前一问是封闭式问题,意在使学生了解《权利法案》等法律的重要内容,并非教学难点。后一问是要引导学生形成论从史出的意识,启发学生用史实说话。事实上英王成为虚君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一些教师或许是对教材的误读,不加区别地引用沃尔特·白芝浩的所谓名言:“上下两院如果做出决定,就是把女王本人的死刑判决书送到她面前,她也不得不签字”,来说明其统而不治。2007年山东高考文综有一题为:“一个英国人在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来到中国,这一年他可能经历的事情是”,答案选A即“看到机户和机工因工资纠纷到衙门打官司”,而排除了D即“收到国内来信说英王解散了议会”这一选项。命题人也许以为“英王无权解散议会”。事实上不管以哪一种形式解散议会,都必须以国王的名义来实施。可见对英王虚君的理解应视具体情况而定。在君主立宪制建立初期,“英国王权虽然受到许多法令的限制,但并非很快一落千丈,大量史实证明,当时国王仍然拥有立法和行政方面的权力,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控制议会和政府。直到19世纪初,国王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仍然起一定作用”。①可以说国王的权力虽然大大削弱,但还没有达到形同虚设的地步。岳麓版必修I也叙述为:“19世纪初,英国国王还有可能按照自己的意愿选任首相和内阁大臣。”因此,不加辨别的引用某些说法不利于学生按证据说话的治史意识的养成。
  问题2:王权受限之后如果议会又专权该怎么办?
  这是学生预习中的提问,也是学生基于思维的逻辑提出的常识性问题。这是英国权力制衡的一大奥妙。1688年光荣革命之后,英国国家权力从一个人(国王)手里转到一群人(贵族)手里,直到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之前的一个半世纪里,英国议会并不能真正代表广大民众。“直到18世纪中叶,权力仍然掌握在百十个贵族手中,其他社会力量完全被排斥在政治权利之外”。②既然到1832年议会改革后工业资产阶级才获得更多的参政权,那么,贵族掌权的议会要专权也是一种现实,学生提出此问题也在情理之中。北京大学高毅教授认为,为了防止议会专权,英国议会发展过程中的两个重要传统特质起了作用。一是两院制,二是两党制。两院制的职能是上院代表主要是大贵族,由国王任命,掌司法,不同时期其权力大小不同。下院由选举产生,握有国王征收新税计划的最终批准权,下院权力是逐渐加强。这就“暗含着某种分权制衡的意味”,另外,“两党制传统的存在对于议会政治的理性化或非专权化显然是有一定的保障作用”。①按示意图所示原理,教师给学生点拨即可。
  问题3:英国责任内阁制是怎样形成的?内阁与议会的权力究竟孰大?
  此问题是学生预习时反映较多的问题,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岳麓版强调说,“责任内阁制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核心”,人教版也指出“责任内阁制是君主立宪制的基本特点之一”,然而,关于英国责任内阁制形成于何时,教材各版本均无明确的说明。人民版认为“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形成并得以完善”;岳麓版表述为“19世纪中期”;人教版认为“1721年沃波尔时期开始逐渐形成”。此问题在教学中是否能回避?为什么教科书会采取这种方式表达如此重要的史实?笔者以为,一是学界认识分歧较大。成熟的政党制度与责任内阁制应该是相辅相成的,然而,关于英国两党制度正式形成的问题众说纷纭,仅就形成时间而言至少有6种意见,前后相差近两个世纪。其二,内阁形成与责任内阁制形成并非一回事,内阁形成在前,责任内阁制在后。人民版必修一有“责任内阁制”的知识链接,我们依据这一定义即可判断上述教科书的几种关于责任内阁制确立的时间是值得商榷的。虽然1721年沃波尔任首相,实际上形成了内阁制,但不能认为这就是责任内阁制,当时工业革命尚未发生,资本主义发展并不充分。第一次议会改革之前,英国政党政治终未发展到两党制度形成的水平。②所以,要强调内阁与责任内阁制是有区别的。那么,内阁与议会的权力孰大?粗略阅读教材最后一目的内容,学生以为内阁权重,但实际上二者是一种非常微妙的制衡的关系。内阁要对议会负责,需要议会多数的支持,议会可以倒阁;但内阁可以提请国王解散议会,重新大选。大选的结果就有可能使一些议员落选而丧失其既得利益。因此,内阁与议会在处理矛盾冲突上会有一个“度”,否则就造成两败俱伤,这也是一种制衡表现。可见,他们之间并非简单的权力谁大谁小的关系,这是理解英国复杂的权力制衡关系的关键。
  问题4:内阁成为“第三院”是否意味着议会民主弱化、内阁专制化?是什么原因导致“内阁专横”?这是一种进步还是退步?
  通过教学反馈证实,一些师生在阅读“英国议会中的‘第三院’”一目之后,自然会有上述的疑问。那么,这一子目内容究竟要告诉我们什么信息?我们应该如何讲解呢?怎样理解教材的“内阁专横”格局的结论?阎照祥教授认为,“承认1900年前后英国内阁权力的扩张和议会至上原则的相对失落,并非要导出英国行政机构过度扩张的结论,而是要辩证地看待近代晚期英国内阁制的演变”。这其中的原因有几点:第一,既是为了克服中央政府长期存在的部门不健全的弱点,扩大政府职能范围以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又考虑政府效率提高有利于保障资产阶级的总体利益。第二,内阁只是在议会政治所允许的范围内扩张权力,议会执政党和内阁随时受到在野党监督,还要受到选民投票意向的限制。第三,内阁扩张的时代也是英国政治民主化发展的重要时代。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英国的几次议会改革使多数居民得到选举权,执政党必须要重视选民的要求和呼声。第四,行政部门的文官制建立,褫夺了多年来主要由首相把持的官职恩赐权,舆论和传媒也造成了一种不容忽视的监督批评机制,这些都迫使内阁在扩张的同时,不能偏离资产阶级议会民主的轨道。《历史教学》曾刊文解读“内阁专横”的真相,阎照祥等英国政治史研究学者的著作中也有分析,相信对教师理解此问题会有帮助。
  问题5:结合史实说明议会选举规则的变化对英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影响。
  为何将议会选举规则的内容放在最后来讲解?主要是基于议会改革和普选权的确立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是英国代议制权力制衡中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的因素。如何讲呢?选举规则并非仅仅是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还包括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期的普选权确立等内容,而这一内容的教学最好与选修二整合。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选修二专题三、四、五的内容,思考选修二“学习建议”的要求:“系统地掌握近代资产阶级民主的基本制度,对议会制度,政党制度,选举制度形成整体认识,从而更准确地把握民主潮流完成发展壮大的历史趋势。”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对英国民主政治发展过程的进一步了解。本目内容不需详细讲解,本问题也没有唯一的答案,意在指导学生阅读、启发学生思考。
  (三)反思篇:民族智慧提供政治文明启迪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