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大学文化解构为由以大学的价值观、理想信仰、思维模式、道德情感、学风传统等要素构成的精神文化,以大学的组织架构及其运行规则、制度规范等要素构成的制度文化,以大学的物理空间、自然环境和物质设施等要素构成的物质环境文化的三大不同层次文化的有机结合,大学的运行机制及其组织秩序获得了很好的解释。大学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及物质文化三者之间呈彼此高度相关而非独立存在的结构形态,同样构成以精神文化为核心、制度文化居中、物质环境文化处外的,彼此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强化共同对大学之办学治校育人产生影响的文化同心圆结构。在这个大学文化同心圆结构中,大学的精神文化为大学文化核心,决定大学制度文化及环境文化。在精神文化的引领和驱动下,大学自觉于与精神文化高度吻合的制度设计和环境营造,并由此形成稳定的大学秩序及和谐的大学环境,从而对大学之办学治校育人产生积极影响。 由于事物的特征指某_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并反映其特殊性质的不变量,因此对事物特征的研究有利于人们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本质属性。大学文化特征是大学文化本质属性的反映,对大学文化特征加以讨论旨在更好的认识和把握大学的本质属性。在早期的大学文化研究中笔者曾依据大学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的组织特性提出,大学文化具有不同于社会_般文化的诸如理想化、集约化、稳定性、批判性的特征。①现在看来这个结论应该说反映了大学文化的基本特征,大学也正是因为有了独属于自己的这些文化特征使其不仅以文化方式影响大学办学治校育人的作用既突出又持久,使大学根本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包括具有一般文化属性的社会组织,而且为大学本质上就是文化积淀的产物、具有文化属性的组织提供了富有说服力的理论依据。尤其是大学文化的以崇真、向善、求美和社会担当为要素的理想主义文化特征,凸显了大学承载人类社会科学发展脊梁、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希望、人类社会道德楷模之使命的组织属性。 在这里笔者欲补充讨论的是:大学文化除了上述独属自己并被大学本质属性所决定的特征之外,还具有一般文化共有的特征。其一,大学文化具有积淀性。如同文化发展创新的基础来自于传统文化的积淀和弘扬,以及对先进文化的借鉴和吸收一样,大学文化及其发展创新亦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凭空而起或一蹴而就,而是大学在自身文化历史积淀基础上并吸纳外来先进文化尤其是高品位大学文化的结果。大学文化的积淀性决定了大学文化传承与发展创新的关系,即大学文化的传承性--大学文化的积淀是大学文化发展创新的基础,厚积薄发是大学文化发展创新不能逾越的规律。其二,大学文化具有社会性。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衍生物,文化因社会而生并依附社会而存,没有人类社会及其活动就无所谓文化发生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决定文化亦即文化随着社会发展与时俱进。由于社会是个永无止境的进化过程,因此文化也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进化过程,文化会适应社会变化并自我完善。大学是社会发展进化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社会需要是大学生存和发展的唯一条件,所以大学文化绝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且无时不刻受到并接受社会文化的影响。正是因为大学文化不是孤立于社会的独立文化,一方面它有必要感知并自觉吸纳社会先进文化以满足大学文化发展进步的需要,又必须抵制社会不良文化的侵入并通过对社会文化的排异和批判以保持自己文化的理想化和高品位,从而担负好引领推进社会文化不断进步的使命责任。其三,大学文化具有建构性。当人们认识到文化的价值和意义时,文化便具有了建构性,换言之如果文化理性让人们看清事物的本质,那么文化理性就会帮助人们建构起新的观念秩序继而组织秩序。马修o阿诺德指出旦认清文化并非只是努力地认识和学习神之道,并且还要努力付诸实践,使之通行天下……"②,"文化除了被社会结构塑造之外,也能够塑造社会结构"③。大学文化作为一种高层次文化即精英文化的存在其意义和价值较之社会一般文化之所以更为重大,就在于大学之于社会的重要性决定了大学文化应该具有较之社会文化更为自觉的建构性。大学文化的建构性不仅提出了大学文化的培育及其实践的问题,亦反映了大学文化参与办学治校育人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对大学文化特征的上述补充讨论,有利于我们更好、更全面地认识和把握大学文化。 四、大学文化的意义与作用 关于文化的意义和价值,马修o阿诺德在他的《法国的伊顿》中有过这样的描述:人类精神的理想在于不断地扩充自身、扩展能力、增长智慧、使自己变得更加美好。要实现这一理想,文化是不可或缺的帮手,这就是文化的真正价值。"①韦伯指出:我们把那些从文化意义方面分析生活现象的学科称为'文化学科'culturescience)。然而,一种文化现象的形式的意义及该意义的主要成分,不可能通过一套分析的法律术语来获得并使之容易理解--不管这套办法多么的完美,因为文化事件的意义必须对这些事件预设价值定位(value-orientation)。文化观念是一种价值观念(value-concept)。任何经验事实如果与价值发生了联系,那么其就是一种文化的反映。"②大学文化的意义和作用就在于它反映了大学的价值追求并以此影响和决定了大学的办学治校育人,因此大学文化绝非是一个空泛或抽象的概念,在大学的办学治校育人中具有操作的意义与作用。如果说大学文化的意义偏重于对大学文化的理性认识,那么大学文化的作用则在于反映大学文化实践的价值,两者属于知与行的关系,不可分割。大学文化的意义和作用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讨论提炼: 其一,大学文化为大学办学奠定了不可或缺的大学理性。何谓大学理性?即人们从文化的视角对大学及其价值全面深刻认识和把握后,形成的对大学清醒的文化自识、高度的文化自觉、自强不息的文化自信、律己以严的文化自律。大学文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种客观存在,不论其优良与否,凡大学都有附着其身的文化存在。大学之所以经久不衰且成为人类社会最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组织,就在于大学一直在以传承文化、创新文化满足着人们永恒的需要,并以文化影响维持和改善社会秩序,引领和推动着人类社会更高水平的文明进程。大学的生机活力源于其体内流动着文化的血液,离开文化大学就不再有教育的发生,离开文化大学就不再有思想和学术的生产,离开文化大学就失去了生命的意义甚至于生命。蔡元培先生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的演说中有"三告",首告即"抱定宗旨""诸君来此求学,必有一定宗旨,欲求宗旨之正大与否,必先知大学之性质。"?求学者如此,大学办学者何不如是?所谓先知大学之性质,不就是识读大学之理性?大学有其独立于其他组织的属性规律,凡大学办学者必须先知大学之属性规律即形成大学之理性。不知大学为何物、没有大学之办学理念,如何办学?更休谈办好学大学理性之首要即依据大学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认识和把握大学的组织属性以获得有大学文化觉醒意义的文化自识。但这并不是大学文化理性的全部,大学还必须在文化自识的基础上形成有文化省思和文化建构意义的文化自觉,在既认同本土文化又正视其不足的基础上建立起以自强自立为主旋律的文化自信,并加强在价值追求、组织行为等方面以文化自我要求和自我约束为基础的文化自律。文化自识是大学守持基本属性按自身规律办学治校育人的思想基础,文化自觉是大学道德自觉、学术自觉、行动自觉的基础,文化自信是大学的立校之本和大学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文化自律是学术自由、大学自治对大学提出的前提条件、大学必须具备的组织修养,是大学理性的最高目标。大学理性绝非只是大学的外衣,而是大学的灵魂,大学理性使大学甘于寂寞且不受任何外部的侵扰守持于高深学问探索和传播的使命。大学文化的首要意义就在于对大学作出文化组织属性及其有独自规律的正确判断,并藉此建立大学必须的理性认识以影响大学的价值选择及其选择后的坚持。 其二,大学文化是大学育人最不可或缺的教育要素。人的社会化过程其实就是文化移入、文化适应及文化习得,归根结底就是文化影响的过程,由此表明文化具有育人的价值。此如《跨文化传通》作者萨姆瓦所说:文化教给我们如何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生活,离开了文化我们将会是一群孤弱无助的两足动物,游荡在漫无际涯的天地之间。结合人类学及文化学关于"人是环境的产物"而"文化是人的生存环境"的研究结论,由此"人是文化的产物"的逻辑成立,"文化具有育人的价值"因此得证。其实马克思的"社会存在决定意识说已经演绎了人之存在不能脱离环境并极大受制于所处环境的影响,揭示了凡人类存在及生活其间的环境必附着某种或多种文化,剥离了文化及其影响的社会环境根本不存在的事实。大学亦然,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存在其最凸显特征就在于:大学文化常常以文化的形态即,作为一种非强制性教育手段,通过教育环境的营造,以一种不知不觉的、潜移默化的、润物无声的情感啕冶、思想感化、价值认同、行为养成的潜课程方式参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以影响和实现教育目的。大量的事实证明,大学生更多的是靠自己在所处的文化环境中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感悟中学到东西的,大学文化的价值就在于把具有强制性征的教育外化为虽带有教育意图但却以学生自我教育的形式完成的大学环境,从而达到"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教育效果。老子曰: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大学文化就是"行不言之教"的"圣者"为大学之不可替代、用劲最小且成效至伟的教育力量。历史上英国大学注重博雅教育对人的培养、德国大学注重科学研究对学者的心灵的洗礼、美国大学注重青年人社会担当的责任养成,既是受大学文化理性驱使的选择,也是依靠大学文化的影响达成人才培养目标。关于大学文化育人作用我们必须特别强调的是:大学既是青年人追求真理的知识殿堂亦是年轻人涵养信仰和精神的文化教堂,因此对年轻-代施以崇真、向善、求美、社会担当等理想主义影响是大学不能放弃的责任。而惟有形成了浓郁理想主义文化的大学才有资格且能自觉于施以年轻一代崇真、向善、求美、社会担当的影响。一个理想主义文化衰微的大学,岂能培养出具有理想主义的社会精英? 其三,大学文化是大学建立善治结构不可或缺的基础。改革开放近30多年来,大学文化之所以能够以极具挑战性的概念进入大学及其治校者的视野并引起高度重视,就在于大学文化作为大学治理结构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使大学治理成为可能。大学的教育及学术属性及其规律决定了大学不是仅仅依靠行政权力进行管控以维持运行的组织,其以高深学问探索和知识传播为属性特征及以学科专业为组织构架的逻辑特点,决定了大学更应该是一个具有共同目标认同的、以效率优先为原则、注重整体长远利益和顶层设计、强调民主管理和依法治校的治理系统。事实上,为了克服大学传统、单向的管控模式,缺乏整体综合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习惯于人治的急功近利、就事论事的碎片化管理,有必要推进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提高治理能力。而善治作为一种在以人为本的价值前提下,以效率目标为依据、以整体设计为逻辑、以民主管理为手段、以制度规范为保障建立起来的管理框架,吻合了大学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发展需要。善治对大学特有的动态性、复杂性、多样性做出了积极的回应,因此大学也就有效避免了因组织管理不善导致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大学文化在大学善治结构的建构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大学价值确定赋予治校者决策及行动的必要理性,与此同时大学的共同价值理性赋予大学成员使命感、历史感以及主人感和责任感,从而使大学成员认识到自己角色的意义并努力履行好角色使命、担负好角色责任。在大学价值认同的驱使下,大学治校者及大学成员有利于形成具有共同精神追求和目标认同的学术共同体,大学的善治因此就有了大学治校者及所有成员共享管理的思想基础。二是通过制度安排保证大学是一个既有学术自由又井然有序的组织整体而非"无政府主义"盛行的"乌合之众"。大学智力劳动的特点强调大学个体及其组织必须具有必要的思想和工作的独立性、灵活性及个性发展需要的权力和空间,但这并不意味着任何个人或学术单位可以无视大学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存在所必需的统一性。大学是目标多样性、权力多元化等诸多要素交织在一起的高度复杂的组织,科学管理是处理大学组织复杂性唯一的选择,不仅需要有效处理大学内部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关系、治校者及管理者与大学师生的权利关系等民主管理及共享管理问题,还要有效处理大学必要的效率问题,因为高层次人才培养及知识创新的使命决定了大学必须是一个强调效率优先的学术组织,否则大学存在的价值将大打折扣,也不能担负好促进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的责任。所以大学的科学管理的另一端是大学的依法治校亦即大学的制度治校,大学制度作为大学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对大学的决定性不容忽视。坦诚而言,我国大学与西方大学在人才培养质量和知识创新方面的差距虽然不排除大学历史长短带来的影响,但在人财物资源流动的规模和速度完全发生变化,大学发展不再是时间函数的今天,大学制度的优与劣恐怕决定大学的兴与衰、成与败。由于大学制度设计是受大学文化支配的结果,大学文化对大学制度安排的影响不仅无法避免而且是具体的,有什么样的大学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大学制度,而大学制度又决定了大学的治理结构,因此大学制度是构成大学治理体系的具有基石意义的物质基础。大学文化通过大学价值确定及大学制度设计对大学善治结构发生影响,从而导致大学文化具有治校的现实可能性和操作意义。 大学的办学治校育人与大学文化是彼此依赖且互为影响的一对范畴,大学的办学治校育人活动本身就是在营造大学文化,大学作为一个历经近千年历史已趋于高度成熟的组织,其行动和发展也绝非是无意识的自发结果,而是大学文化引领和文化创新导致的变化和进步。由于大学的组织属性决定了其完全是一个文化及受文化支配的存在,大学文化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大学的行为选择及社会作为。对大学文化学理性问题再认识的目的就在于此:按大学文化应有的理性引领和推进大学的发展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