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为旨归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各种素质和潜能都得到充分、自由和个性化的培养和发挥。人的素质是以先天遗传禀赋为基础,在后天环境和教育作用下,通过个人的知识、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基本要素不断更新、重组、调整,持续不断地发展为相对稳定的、长期存在的内在身心组织结构。立身修心教育通过营造良好的学校环境氛围,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建设以劳技和艺术为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丰富学生社团活动,等等系列改革措施,全方位多层次地为学生多种素质的养成创建条件和提供帮助,使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文化素质都能不断提高,形成具有个性化的综合素质。 二、立身修心教育的探索实践 天津附中自从确立以立身修心教育理念创建高水平特色学校以来,学校管理层带领全校教职员工从以下方面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 (一)完善确保三级课程实施的课程管理制度 课程管理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课程管理者对一定课程系统的人、财、物以及课程信息等进行决策、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以有效地实现课程系统预期目标的活动"[4]在立身修心教育理念下,学校按照国家课程政策要求,制定了课程管理目标、课程管理原则、课程管理计划,统筹协调三级课程,开足开齐各类课程,制定细致的《年度课程实施方案》并严格执行,切实保证各类课程实施的科学性、计划性和规范性,充分发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不同价值。同时,学校重视充分挖掘、利用校内外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多种课程资源,并进行合理配置,比如,在艺术教学中,请天津美术学院沈延祥教授为学生上铜版画、藏书票模块课程,请民间艺人为学生传授民间艺术的制作技巧,请天津交响乐团优秀乐手来校指导铜管乐社团的音乐课程。 (二)丰富彰显技术艺术特色的校本课程门类 为了使校本课程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中充分发挥作用,天津附中成立了以校长为首的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确定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流程,即环境分析4课程目标设置4课程组织4课程实施4课程评价,通过这一流程,确保校本课程的开发遵循"申报严谨,论证充分,建设规范,考评科学,既要保护老师们的参与积极性,又要确保课程的育人效能"原则。到目前为止,学校已开发并实施了供学生自主选择、灵活多样、以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为指向的技术类、艺术类、融合类课程等30余门校本课程,这些课程对于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奠基"育人目标引领下,近几年来,天津附中在追求课堂教学"优质轻负"的探索中逐渐形成了"六条监控四层递进"教学模式。该模式以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为课堂教学的基本动力,以"课堂教学六条标准"为课堂教学质量监控的基本原则,以递进的四个层次为教学途径的基本操作框架,不同学科和教学内容可以在此框架基础上灵活变通,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可转移的多种能力进而提高综合素养的主阵地。 (四)完善软硬件建设为学生特色发展提供丰富资源 学校依据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目标要求,突出核心素养培育方式的实践研究,多方筹措资金建成了五大教育功能中心,为学生综合素养提升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资源保障。其中包括:劳技教育中心建成的15间"项目型"技术实践室;艺术教育中心10位艺术教师的10个艺术工作室;623平方米的河西区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拥有智能机器人实验室、网络实验室、多媒体实验室、移动终端实验室的信息中心;拥有10万册藏书,包括国学馆、外文阅览室等学科教研室和一个高端学术交流报告厅的图书馆文化中心。 (五)开辟多种渠道和平台锻炼学生的创新和综合实践能力 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需要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和锻炼。为此,学校整合教育资源,建立了多所校外实践基地,先后与天津市曲艺团、天津市海河教育园区、天津市博物馆、陈塘庄热电厂、天津市河西区文化馆等单位及周边社区签署合作共建协议,保证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参加社会实践。此外,学校重视学生社团的建设,组建铜管乐团、合唱团、藏族学生舞蹈团、机器人制作、电子爱好者、服装设计师、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多个学生社团,积极筹建"青少年科技发明研究院"、"青少年艺术研究院",为学生特长拓展和个性化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学生们的个性才华也得到尽情展示。比如,西藏班的原生态歌舞表演《次仁拉索》获得天津市中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吕仲浩同学获得第九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在国际机器人奥林匹克竞赛、全国中小学劳技教育创新作品邀请赛、天津市文艺展演、天津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活动中成绩优异,学生获得金奖(一等奖)40余项。 近年来,学校"技术立身、艺术修心"的办学特色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多家媒体进行了相关介绍,劳技教育专家、学者广泛好评。同时,学校积极发挥在专业社联组织的作用,扩大作为"天津市教育科学学会中小学技术教育专题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等全国60所附属学校联盟"学生劳技教育研究共同体"秘书处的服务能力,有力地引领了区域基础教育的协同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