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教育论文 >

“互联网+”态势下高等院校影视艺术教育的新常态

时间:2016-01-12 09:13 点击:
以往一般综合性大学不同于专业的影视艺术院校,其影视教育只是作为常规艺术类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普通髙等院校影视艺术教育逐渐引起社会的关注,或者说开始让人们刮目相看不过是近几年的事情,特别是互联网思维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等概念的出现。随
  以往一般综合性大学不同于专业的影视艺术院校,其影视教育只是作为常规艺术类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普通髙等院校影视艺术教育逐渐引起社会的关注,或者说开始让人们刮目相看不过是近几年的事情,特别是"互联网思维""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等概念的出现。随之,影视艺术创作自然相应地发生转型,同样,影视教育也需要受众共同面对已经或可能出现的各种新问题、新挑战。即每个公民在享用各种媒介提供的信息资源时,必须主动了解和鉴别不断涌现出来的新媒体的新功能、新形式和新特点,并有意识地提升全方位的多媒体素养,使之成为人们一种必须具备的媒介能力
  一、"互联网+电影"的新格局
  "互联网+"的最大特点就是互联网由当初单纯地提供信息开始向服务功能转变,其面对的每个对象都只是客户,目的就是追求商业化、实现利益最大化。加之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崛起,其作为可视化的互联网,已经成为图片、视频分享服务的一种新渠道。"碎片化阅读"正是数字化、新媒体语境下技术飞速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习惯改观之后的一种新常态。人们已经习惯于借助可移动、便携式的媒介工具进行即时即地的交流与沟通,乃至分享各种"无用"的信息。即互联网催生的"网生代"的出现,主要引发了电影产业三大改变:一是产品的网民化;二是电影生产的网络化,即通过大数据判断观众在什么地方关心什么,由此对电影进行设计和生产;三是营销的社交化,现在的电影必须在网络形成口碑,才能被认可。口碑决定成败,这就是社交媒体带来的新变化。
  "互联网+电影"便是电影在相对低迷之时的一个华丽转身,整个电影产业链的每一个阶段都与互联网环环相扣,从前期项目策划、成本预算、剧本改编、演员选择及拍摄过程、作品版权、投资与制作发行、推广营销以及相关衍生品的销售服务等,互联网都渗透其中。比如在网上开展"众筹"项目,筹集影视作品的部分拍摄资金,有时一个中小众筹项目就能拿到上百万元的投资,拉动粉丝效应和粉丝经济;甚或一些影视作品在部分演员的选用上,也有意放低姿态,征求和倾听大多数网民的意见;除了电影院的观影行为,还有网络电视、智能手机、iPAD等多屏联动收看模式以及"电影网络院线发行模式"等,特别是有些电影还未公映,就已经通过大数据的大致分析和网络预售票的方式,提前预知了大体的票房额度。这些革新手段无疑是互联网时代的特殊产物,使电影在新媒体环境下重焕生机。
  尤其实行网上售票,不只是方便了观众的消费行为,更吸引了一大批年轻的电影观众。既可采用团购网站订票、影院官方网站购票,也可以微信、支付宝订票等,观众足不出户就可以选定自己满意的座位。阿里影业曾透露说,正在尝试一些创新举措,比如观众通过手机或者影院自助售票机购票以后,只要在影院人口的闸机扫码就可以进人影厅,中间无需再经过售票员和检票员,整个过程实现自助化和电子化,甚至还可以像机票一样预售和改签,观众在手机上买票后,开映前24小时前可以退票,开映前3小时前可以改签。而三大互联网公司BAT(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大张旗鼓地进军电影业,使得影视产业格局的转变与重构势在必行。恰如北京电影学院副校长俞剑红所言:"网络公司拍电影,电影公司建网站,电影从大屏幕走向多屏幕,全面融合是不可逆转的趋势。"这样看来,与其说"互联网+电影"是电影作为衍生品被动接受,不如说是电影的互联网化,是电影主动拥抱互联网,并充分利用了互联网的媒介平台。这种电影搭上互联网的"观影+社交"新模式,使电影获得了新生,使电影产业快速复苏,互联网拯救了电影。
  二、高等院校影视艺术教育的新常态
  相形之下,髙等院校的影视艺术教育也必然地发生改变与转型,必然打破以往单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必然找寻与时俱进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平台,并成为互联网时代影视艺术教育的一种新常态。
  (一)转变影视教育理念,打破院系之间的壁垒
  伴随着影视艺术合流的迅猛发展态势,电影与电视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大电视"与"小电影"的称谓业已标明影视艺术之间的亲密无间。影视艺术教育在观念上不能再恪守过去"大电影"一统天下的格局,反而更应该关注"小电影"、视频短片、微电影、网络电影的创作。由于互联网"超文本链接的碎片化、非线性化,使受众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掌握信息的最主要内容,极大地方便了受众获取信息的过程"。[3]智能手机的普及则又为"移动阅读"提供了新的可能,即移动互联网所带来的在碎片化时间里便携式的收看模式,加之中小电影的制作成本少,转型互联网是必然的选择,势必使得视频短片及微电影作品更有收视市场与新的生存发展空间。正如上海交大科技影像创作中心主任李亦中所言:"许多名不见经传的创作者通过微电影、网络剧声名鹊起。"于是,微电影和视频短片创作,已经成为髙等院校影视教育的专业课程之一。
  不仅如此,髙等院校影视教育开始由过去独立的、单一分科逐步趋向于综合、互补的教育模式。既要针对影视艺术各自的特点进行专业化的学习和训练,又要强化影视教育的综合化、交互性功能,注重彼此共同综合性的趋向。比如,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在承接院校甚至市级宣传片的拍摄任务时,就有意打破一个学院垄断的局面,而是与音乐影视学院(表演、音乐)、美术设计学院(动画)协同合作,且与摄影系(摄像)、广告系(广告宣传)、戏文(剧本)等联手,发挥各自优势,各尽其能,各司其职,"强强联合"的结果必然是作品的精益求精。即髙等院校必须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切实转变影视教育理念,打破院系之间的壁垒,合理设置专业,努力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建立科学的可操作的影视教育课程体系,提髙影视艺术教育的教学水平,培养多层次的能够满足市场经济建设需要的髙素质复合型人才。
  (二)与媒体、业界对接,拓展媒体展播平台
  新媒体、新技术的出现,使得髙等院校影视教育的手段不断完善,影视教育的范畴也日益扩大,不只是以往的影视教育者主体、受众对象如何进行影视作品和电视栏目的欣赏与解读、影视艺术创作过程探究、影视艺术本体元素与基础理论教育等常规内容,还涉及到数字媒介时代的自媒体环境下影视文化、文化创意产业乃至影视教育与新媒体的共生融合等诸多领域。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它对电影内容选择、用户洞察的"预测作用"产生前所未有影响,受众从大众化、被动的客体逐渐变为个性化的主体。[4]
  影视艺术教育除了承担教学科研任务之外,还应当积极、密切地与媒体、业界对接,增强与业界的互动,面向社会,最终实现服务于社会。影视艺术教育不能再囿于传统教学的单一课堂环境,除了专业课在演播厅、录音室、编辑机房、音频工作室、表演教室展开,还应该开放办学,充分利用新媒体所带来的各种便利条件,适时地进行相关培训和训练,真正实现产学研相结合。比如,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编导系视频作品专业会诊课,就主动邀请部分业界的一线专家进行现场会诊。学生每组的视频作品的类型不少于四种,诸如剧情片、纪实片、音乐电视、广告及宣传片等。每组选派汇报人现场阐释,并就专家的提问进行解答。这种以业界专家的眼光加以评判的形式,无形之中更具有权威性与说服力,也使得学生在专业会诊当中受益匪浅。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