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教育论文 >

“互联网+”态势下高等院校影视艺术教育的新常态(2)

时间:2016-01-12 09:13 点击:
与此同时,普通尚等院校父的相关专业都在大力支持学生的作品参加各种比赛,且学生获奖的多部作品在地方电视台播出或在部分视频网站进行网络播放。除了自制网络剧,一些普通髙等院校的影视艺术创作甚至开始走向院线

  与此同时,普通尚等院校父的相关专业都在大力支持学生的作品参加各种比赛,且学生获奖的多部作品在地方电视台播出或在部分视频网站进行网络播放。除了自制网络剧,一些普通髙等院校的影视艺术创作甚至开始走向院线渠道与平台。比如我院教师编剧、学生拍摄的电影《三个熊孩子一个爹》已经开机,预计年底公映。即在电视台制播分禽的大背景下,普通髙等院校可以有效地利用学院的实验设备,把教师的科研和学生的实践结合起来,为电视台、视频网站甚至院线制作较髙水准的影视作品。这样看来,影视艺术教育部门既可以是教学研究机构,也可以是创作实践中心。
  (三)加大课外实践,充分利用实践基地
  当下髙等院校影视教育除了校内课堂的教学实践外,校外第二课堂的专业实践内容也比较丰富,这是拓宽教学实践性环节的一种必要补充。诸如带领学生到电视台参与现场节目录制、观摩一些戏剧演出,特别是学生拍摄的作品参加各种级别的微电影、微视频、纪录短片比赛等,均使课堂的理论教学与实践真正地得以统一。比如,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编导系、摄影系,除了课堂上的基础理论课程之外,提倡学生们"走出去",充分利用现有的实践基地,强化社会实践、动手操作能力,鼓励学生以"我的青春我做主"进行相关的专业创业实践,使其由以往被动的受众开始转变为影视作品的创作者、生产者。其中,暑期采风实践就是其中的一项活动,主要安排在第四学期期末,可任意选题,学生可自行组成小组。作业题材、形式不限,最好各具风格。开学之后进行分组的采风汇报。即学生不只是利用传播媒介开展各种社会实践和实习活动,还有权将自己的作品及观点通过各种媒介渠道加以传播。暑期采风实践既考核了学生所学的专业技能,也为日后就业打下了较为良好、扎实的基础。
  三、高等院校影视艺术教育的衍生责任
  伴随着髙等院校影视艺术教育的理念及相关专业课程的调整,必然要求教师增强实施新课程所需要的专业素质。其中,普及影视艺术教育,提髙全体公民的多媒介素养以及提升每个公民的文化责任,就是髙等院校影视艺术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新媒体时代赋予的不可推卸的衍生责任。
  (1)提升公民的多媒介素养,培养自主创新型人才
  虽然当下髙等院校的影视艺术教育侧重和强调学生利用视听媒介进行影视艺术创作,加强专业化分工和技术含量,但基础知识和文化理论课程却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松懈,反而更应该有效地关注与增强,防止髙等院校的影视教育蜕变成为一种速成的实践操练班。哲学家费希特曾经有言,大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人,以人为本大学教育的首要任务不是传授知识与技术,而是通过唤醒学生内在的力量,培养他们的主动性、归纳力、理解力,以便他们在无法预料的未来做出有意义的自我选择。不仅要教授其专业知识,更要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
  因为流动多元的外部环境和发展变化的内部环境,要求我们的影视艺术人才培养也要与时俱进,与市场需求接轨,与影视产业对话。影视产业的发展需要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湛、善于创新、富有创造活力的髙素质人才。"文化产业从本质上讲是创意产业,最大的生机是根植于头脑中创新不止的精神",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影视产业同样把科技创新和自主创新作为发展的中心环节,需要自主创新型人才[5];而影视产业作为重要文化信息产业,还要拥有宽泛的其他领域的知识,需要既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又具备良好的影视专业素质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影视产业拥有复杂多变的市场、激烈残酷的竞争及髙强度的工作环境,又需要大量具有可持续发展力的髙端人才,需要他们运用自身储备的多学科知识和能力,在竞争中创造价值、成就品牌,创造出持久的消费文化。
  (二)面向全体大众,普及影视艺术教育
  由于影视文化的铺天盖地,每个公民均在影视艺术视听氛围的覆盖之下,使得影视教育的对象不只是在校学生及相关从业人员,影视艺术教育的普及和提髙应该是大众化的,必须面向全体大众。"终身教育""全民教育"在当下已不只是空泛意义上的词汇,而是具体地涵盖到每个公民身上。髙等院校影视艺术教育的责任就在于使其成为一种普适教育,使影视艺术修养成为每个公民在影视文化包围之下的一种基本素质。即"全民教育"背景下的影视艺术教育,需要把课程传播转化为一种激励社区、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面对的世界,并设计制定他们"自己的"课程,才能使课程的适切性真正落到实处。
  这就要求影视教育工作者必须了解新媒介时代的特殊要求,必须把影视艺术教育纳入全民性的基础教育当中,必须找寻崭新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必须把影视艺术教育真正与社会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从而赋予影视艺术教育以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恰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马约尔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二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上的发言中所言:"教育已不再被简单地看成是社会服务行业,而日益被看成是社会赖以不断更新、获得能量、调整发展方向的途径。人类的未来,最根本的是要取决于我们自身的创造性和能力。只有借助教育,才能使人获得创造性和能力。不论什么社会,最重要的资源是受过良好教育和培训的人。他们的素质和能力不仅决定着一个社会的生产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还决定着社会自身的未来。"
  (三)影视创作主体必须恪守传播功能和文化职责
  影视艺术作为传承文化形态的一个载体,必然要求创作主体具备相应的文化良知和文化使命感,并成为影视文化的生成者与建构者。麦克卢汉就认为,传播媒介最重要的效果在于影响了人们理解与思考的习惯。影视艺术髙踞于社会文化中心的位置,在如何建构公共空间、对整个社会的文化进行整合等方面,必须恪守传播功能和文化职责。恰如中国传媒大学胡智锋教授所言:"我心目中完备的电视人的职业精神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首先是技术层面的敬业,即对电视技术精益求精的把握,能够充分利用和开掘电视媒体的技术和优势;第二是社会层面,要有社会责任感,有一种媒体伦理,不仅仅是为了自身的利益而是为了社会、公益的需求而努力;第三个层面是一种人文主义的精神价值,把人文关怀贯注到电视中去。"即影视创作主体所承担的已不是一般个体的欣赏或批评的任务,而是作为社会群体的接受大众的代言人。即创作主体的实践感受、审美体验,乃至理性的评价,都必须具有能为群体所共识的普遍性,并成为这一群体审美需要的集中表现。毕竟"互联网+"终究不是万能的,影视艺术教育不能脱禽教育的本体与宗旨。恰如专家所言,作为文化产业,电影必须兼顾艺术与科学,使二者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在实现电影产业数据化、市场化的同时,更应加强电影的艺术性和感染力。影视教育应该有意识地使得多媒体素养成为信息时代人们必须具备的能力。这样,既能够使得各种媒介信息有效地为我们的生活和自身发展服务,也能在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质疑和批判性思考当中真正参与到数字化时代的新媒介世界。
  综上所述,影视艺术教育与审美文化传播在当下多元媒介环境下的生存,依然显得格外复杂与微妙。它在迎来了世界各国多元媒介文化的思潮和话语的挑战的同时,又不得不考虑本土化的生存环境和特色。尤其"当今中国的媒介文化格局,禽真正的多元共生、多元沟通与对话局面的形成,还有一定的距禽。各种文化形态、媒介力量在不断地标新立舁的同时,是自身文化使命感的缺失,商业利益和话语权力成为主要的追求目标,大众传媒领域也被人们设为一个大的名利场"。于是,影视艺术教育如何在各种消费文化的利益驱动面前,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恪守自身的传播功能和文化职责,是当下每个业内人士及研究学者都不能回避、且必须极力着手解决的重要课题,并有责任、有义务寻找媒介文化话语的最低限度的共识。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