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当前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并非已经完美,"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表面结合"问题成为现在特别需要关注的问题。尽管,"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同时出现在教育研究领域与教育实践领域,但这里还是主要关注教育实践领域中发生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现象,因为相对而言,教育实践领域的变化更加明显,影响更加直接,需要被研究者更多关注。在教育实践领域,"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主要体现在教育理论的使用上。如周浩波所论,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来说主要是"诠释、规范"教育实践,主要发生在制度层面、技术层面和理性批判层面。但就今天的通常状况来看,教育实践领域中的绩效主义思维使教育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并不完整,经常出现"不求甚解"、"名不副实"的现象。这里不谈只以教育理论去"包装"的"名不副实"问题,因为这种问题并没有真正实现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结合。具体来看,这里更值得关注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表面结合"问题可以认为是教育理论没有被完整地应用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教育理论描述解释功能被相对忽略。教育理论在实践中应用的过程就是发挥教育理论功能的过程,教育理论的功能发挥得越完整说明教育理论的应用越充分。一般来说,教育理论主要是指"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的理性认识的成果"、"表现为以独特的范畴、术语、逻辑,描述教育事实或教育现象,揭示教育特征或教育规律,论述教育的价值取向或行为规范"。[8]从这个定义来看,教育理论的直接功能是"描述和解释",即说明"谁在做什么"以及解释"为什么";而教育理论的"指引和规范"功能,即指示"追求什么"和要求"做什么以及怎么做"是引申的功能。但是,在当前的教育理论应用实践中,"描述和解释"的直接功能是被相对轻视的,这一点可以在教育实践者比较愿意阅读的教育刊物和图书类型中得到一个侧面的印证。从现实来看,教育实践者更多青睐的教育刊物和图书目前还不是以"描述和解释"教育为主。虽然,有些教育实践者特别是有一定研究能力的教育实践者开始关注"描述和解释"型的教育理论,但是更多的教育实践者并不习惯使用专门的概念和范畴"描述和解释"教育现实。同样的特点也反映在优秀教育实践者所撰写的经验总结性文章和图书中,这类文章和图书通常也相对较少使用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进行"描述和解释"。 第二,教育理论指引规范功能被片面强调。与教育理论的描述解释功能被相对忽略相呼应,教育理论在实践应用中一直被特别强调发挥指引规范功能。这里的"规范"是一种广义的规范,既包括方向和原则层面又包括技术层面。在当代教育实践中,更多受到教育实践领域欢迎的教育理论成分主要是那些能够直接指示行动方向、提供行动技术和策略的教育理论,或者是系统教育理论中的方向建议和模式方法部分。从当前教育实践发展的现实来看,有关德育、课程、教学、管理的模式、途径、方法、策略和技术层面的教育理论在教育实践中越来越普及。究其原因,教育实践作为直接表现为行为活动的领域,必然更倾向于应用那些能够直接影响行为活动的教育理论。特别是在越来越强调绩效评价的教育实践环境下,对教育绩效的强烈追求必然使教育理论对行为活动的指引规范功能发挥得越来越充分,即在更加忽略教育理论描述解释功能的同时更加强调教育理论的指引规范功能。 第三,教育理论不能融人教育实践。在教育理论的实践应用中,描述解释功能的相对忽略与指引规范功能的片面强调,会导致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在表面上结合而实质上脱节。强调指引规范功能而忽略描述解释功能,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教育理论应用中的"不求甚解",在教育实践中的表现就是"只听怎么做的建议,而不求为什么做以及谁在做什么的理解"。例如,在一些教育实践者应用杜威教育理论的过程中,更多关注"开设什么活动课程"、"教学的五个环节如何设计",而很少关注"为什么学校课程要以活动为中心"、"教学为什么要有这样的五个环节"以及"这些做法的实质是让学生作为生长者获得更多的经验"。在教育理论的实践应用中,不注重"描述和解释"功能就难以清晰地定位自己的角色和工作实质,也不能解释内在的道理,最终导致很难形成对所应用的教育理论的真正认识、理解和认同。在这种情况下,不少教育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并没有达到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融合,而只是停留在改变行动的表面之上。如果行动遇到困难或者受其他教育理论的行动建议所吸引,教育实践中的理论应用者就可能终止或改换其他教育理论,这也会造成教育理论应用的低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