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提高教育质量对于减少贫困的重要性[9],开展教师专业发展及其对学生学习成绩和进步的影响的研究及时且必要。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国家,显然需要更多大规模且具代表性的实证研究为学校效能的范围和程度提供强有力的定量研究证据,从而影响相关教育政策的制定,以及充实和丰富有关教育质量的国际比较研究内涵。这一议题对于中国乃至世界其他国家制定教育督导评价政策也显得尤为重要。 有鉴于此,由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和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共同实施的中英合作项目"改进中国教师发展和教育质量"(简称ITDEQC)旨在提供强有力的新证据,研究分析学生特征、学校情境和教师专业发展等因素对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成绩的影响,以及这些因素与学校表现的关联性。 (二)数据采集和方法 ITDEQC项目采集了量化和质性两方面的数据。量性数据包括三个地级市2009年到2012年四届学生的高考与中考成绩以及学生和学校的问卷信息,以探讨随着时间推移中国学校效能的本质和影响程度。三个地级市的四届学生的样本量总计有134所学校,303345名普通高中毕业生。从2009-2012年,每年采集的学生问卷数据包括学生背景及其对学校态度方面的信息。每年的学校问卷都调查了学校情境、过程、文化、教师发展、教与学态度等方面的信息。此外,2012年对项目学校17000多名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将学生问卷、学校问卷与教师问卷调查数据相匹配,探讨学校效能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联性。教师问卷还吸收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008年实施的"教与学国际调查"(TALIS)中一些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以便提供相对等的数据。 质性数据的采集则是通过对70多位包括校长、教师、学生、国家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官员等在内的核心利益相关者进行了个别采访和焦点小组访谈,并且对采访和访谈文字进行系统记录和分析,以探讨教师学习、评价与专业发展的方法以及专业学习共同体在学校所体现出的关键主题和特征,并辅以教师问卷的量化数据分析。 本文从宏观角度呈现ITDEQC项目部分研究成果,着重运用多水平模型技术进行量化数据分析,来探索随着时间推移学校效能增值的表现,以及增值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联性。也就是通过渐进式地考虑由下列不同类别的变量群组建构的各种不同层次的多水平模型(同时,不分地区和年份,采用相同结构的多水平模型),来估测学校效应的范围和程度:(1)学生中考成绩;(2)学生特征变量如性别、户口所在地、父母教育程度、父母职业、家庭拥有物等;(3)学校情境变量如文理科生比例、母亲为农民工百分比、中考成绩学校均值等;(4)学校投人和过程变量如生师比、相关学校文化以及有关教与学态度因素等;(5)学生努力和态度变量如在家或在学校自学时间、上网时间、有关教与学态度因素等;(6)教师专业发展变量如参加正式培训的时间、各种形式的专业学习等因素。然后,将这些发现与中国高中学校的教师发展程度和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关键特征进行对比。 二、研究发现和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