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复杂论秉持世界具有不确定性,认识是多维度的探索,组织是"无序与有序"的混沌体,方法依赖于"生命矛盾运动"的自组织性等思想。其蕴含的大学课堂的基本原理是,课堂教学场景是一个复杂的、无序的、混沌的存在,知识是一种模糊的、多元的、生长的形态,师生之间是一种角色互换、平等互动的"一体两面"关系。复杂论超越了决定论的大学课堂的思想的限度,基于复杂论的视角,应当以沉浸法、等待一微调法、游戏法、理解一对话法等教学方法来构建大学课堂。 【论文关键词】复杂论;大学课堂;课堂要素;教学方法 一、复杂论:一个理解大学课堂的工具 复杂性在20世纪初出现在微观物理学和宏观物理学中,但并没有显露出它的名字。[1]对世界复杂性的认识,在历时半个世纪的摸索后,最早由法国学者莫兰于1973年提出了"复杂性范式"的概念。莫兰认为,"复杂的东西不能被概括为一个主导词,不能被归结为一条定律,不能被划归为一个简单的观念。换言之,复杂的东西也不能用'复杂性词来概括,被归结为_条复杂性定律,被划归为复杂性的观念。复杂性不是能用简单的方式来加以定义并取代简单性的东西"。复杂论思想,正在反思并改变我们传统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超越决定论思想的限度,其特征是某种意义上的辩证法,同时又带着一种警告、包容与变通的理智。 1.世界具有不确定性 复杂论中的世界,不是稳定的、绝对的、结构的、元子的逻辑形式。它包含着不确定性、非决定性、随机现象等特征。它"是具有丰富的组织样式的系统内部的不确定性。……在某种意义上总是与偶然性打交道"。[3]复杂,是统一性与多样性之间的联系。复杂事物的决定因素是多样的,不能简单地把多种因素划归为一种因素,甚至不能因某一主导因素而低估了其他因素的作用。复杂论"既反对只见部分的还原主义思想,又反对只见全体的整体主义思想,而表现为它们的结合"。传统的还原的和简化的思维方式,绝对地确信一个观念、一种信仰,这就"消除了理解其他观念、其他信仰、其他人格的任何可能性"。[5]而复杂论,将对象置于其环境、历史、变化之中,它是简单性和复杂性的统一,那种分离的、还原的、抽象的原则之下的简单化的世界观不能与之同日而语。 2.认识是多维度的探索 复杂论的世界观,决定了人类认识的多维度。它以"认识永远是一种探险"[6]为基调,提出了迎战不确定性的认识论。在它看来,"任何单方面的观点,任何专门化的、分块化的观点都是贫乏的"[7]。因为,即便是历史也"伴随着随机因素、不确定性,它经历动荡、分岔、漂泊、静止、停滞、继续潜伏阶段之后的大扩张,……包含着进化、退化、进展、倒退、断裂"。[8]因此,无论何处,"意外之事"是难以预见的,大学课堂也是如此。即便你给出一系列训诫,使学生在决定论观念下,按照预期的目标平稳"成长",成为具备你需要的思想意识与人格的人,但一旦他们从昏睡中清醒过来,面对世界不断涌现的"噪音和狂乱",就会发现那些是"自欺的谎言",深感自己已经沦为"无意识的玩偶"。所以,复杂论的认识论,要求我们摆脱理智的傲慢,学会等待"意外之事"的发生,迎战现实的不确定性。 3.组织是无序与有序"的混沌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