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公民身份教育的复兴标识着公民教育从自我向共同体取向认同的重要转变。从符号认同、国民认同到多元认同是公民身份教育演变的基本逻辑。英国的主动公民、美国的多元价值、德国的政治教养、法国的共和人权、韩国的国民伦理、日本的"好公民"培养体系,代表了参与型、权利型、责任型等公民身份教育实践模式的基本类型。六国模式中尽管存在特定的背景差异,但对于构建本土模式、专设国家课程、支持教学民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中国特色公民教育发展路径具有重要启示。 【论文关键词】公民身份教育;共同体;实践模式 公民身份教育(citizenshipeducation)虽然古已有之,但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在历史变迁或社会转型时期,当身份认同问题成为社会焦点时,人们更为关注公民身份教育的发展。近三十年来,由公民身份研究与身份认同研究相结合的公民身份问题的讨论成为西方学界一大亮点,形成独特的公民身份话语。公民身份教育不是"公民身份认同"与"学校公民教育"的简单相加,而是对传统公民教育的一种全新理解。公民身份教育的复兴标识着公民教育从自我向共同体取向认同的重要转变。《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培养合格公民,首要任务是加强公民身份认同及其公民意识培育。在中国社会发展转型的"新常态",回溯公民身份教育的演变,比较公民身份教育的实践模式,不仅是对公民教育的发展与变革的时代回应,也是教育领域回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问题的题中之义。 一、公民身份教育概念之辨 (一)公民身份 公民身份(citizenship)概念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单一的、静态的且"使用宽泛、内容空洞、随社会和政治理念改变"[1]的"公民"概念的补充和丰富。公民身份这一术语有多种不同的译法,比如公民权、公民资格、公民性、公民气质、公民素质、公民资质等。这些不同的译法,源自对公民身份与学校公民教育的不同理解。公民权、公民资格的称谓,强调了政治与法律的意味;公民性、公民气质带有(道德)心理学的倾向;公民素质、公民资质表现了公民所应具备的综合品质或素质,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德行、价值、能力等方面。在当前西方学界,公民教育或公民(科)这类传统的术语,也逐渐被"公民身份教育"或"民主的公民身份教育"[2]等新的术语所替代。公民身份相关术语的改变,不仅意味着语言学的转向,更意味着对公民身份内涵、范畴与维度思考的改变,以及在社会变革与转型趋势影响下,西方学界对个体自由权利过度主张的反思。 (二)共同体 共同体是公民身份内涵中最受关注的维度之一。共同体是一个社会学概念,其含义多样:多人组成的群体;共享一个政府,并拥有共同文化和历史传统的社会组织;拥有共同特征或兴趣的社会团体;公众、大众等。小到班级、学校、社区,大到民族国家、跨国家组织(如欧盟)等,均是本文在不同阶段提到的共同体。共同体成员之间具有社会依赖关系,成功的共同体应给予成员以归属感,但成员也应主动担当、积极实践并履行责任。相对于个体(兴趣、能力、气质、权利、责任等)身份认同而言,"我们"或共同体的身份认同要复杂很多,具备强烈的比较特质:从范畴上可分为政治、经济、文化等,从属性上可分为性别、种族、语言、国籍、文化、宗教、职业等,从理论上可分为心理分析、女权主义、文化研究、马克思主义等众多流派,从渊源发展上则更可分为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等。取向的改变,必然影响公民身份认同及公民教育实践类型的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