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高校创业教育改革突破口 (一)实现从"小众"到"大众" 伴随新技术发展和市场环境开放,创新创业由精英走向大众,出现了以大学生等90后年轻创业者、大企业高管及连续创业者、科技人员创业者和留学归国创业者为代表的创业四支队伍,以及具有活力、热情和创造禀赋的"创客"群体。因此,创业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重点,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创业情绪,让更多的学生加人创新创业的团队,形成一种空间和文化。目前,中国的创客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形成以北京创客空间、深圳柴火创客空间和上海新车间为三大中心的创客生态圈。创业的主体逐渐由小众转为大众,创新创业由精英走向大众。高校是"创客"生成的主阵地,高校的创业教育要大胆实施"创客战略",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开展有计划、有重点的"创客"运动,从"创客空间"到"创客之校",推动"创客时代"的来临。"创客"有望给中国创新带来三种东西:潜力无穷的产品、致力创新的精神、开放共享的态度。这正是高校创业教育的灵魂和支点。 (二)实现职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当今,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要把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观点和做法愈发凸显。如何将创业教育有效地融人专业教育之中,整合知识与技能,使大学生成为既懂专业知识又有一定创业能力的复合型创新人才,是当前高校创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为此须对学科专业与课程体系进行结构调整,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业教育资源,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灵活机制的课程模块组合,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重点,立足专业教育实际,通过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业教育工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考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与学习需求,在专业课程中融人其他相近学科的知识,对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适当的调整,通过课程变革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于创新人才的定义,最终实现课程的三大融合文化教育、专业教育、职业教育深层整合,使学生懂"做人"、会"做事"、能"立业"。同时,形成协同育人机制,使学生关注相关政策,明确行业规定,了解市场需求,实现政策、行业和企业的三大对接。 (三)实现从分类组织到开放协同 机制是创业教育改革的内部运行动力,创业教育的关键是实现高校与社会人力资源的协同发展和良性互动,即将创业教育融人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之中。创业教育在我国的发展还不成熟,很多高校创业教育的组织较为分散,创业教育体系缺乏整体性设计,相关制度、管理实践和实施细则较薄弱,校内外资源的开发、整合也不够。高校缺乏专门的创业教育机构,创业教育的覆盖面较小,依托创业教育的行政部门也难以保证其运行效果。为此,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自上而下对运行机制进行整体优化设计和宏观调控,在学业、就业、职业、创业和事业等五个层面提升创业教育的发展理念,聚集创业教育要素与资源,协调分工与合作,对学生创业实践采取持续帮扶、全程指导、一站式服务,形成统一领导、齐抓共管、开放合作、全员参与的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在实施的过程中,不同的利益相关者通过积极参与、有效沟通、及时反馈,建立互动关系及价值链,将高校创业教育愿景与各利益群体的实际需求结合,推动高校创业教育持续性的组织创新与变革。在政策、制度、资源等方面进行扶持,建立动态机制,充分发挥系统内部要素间的耦合作用,保持创业教育系统的开放性,善于捕捉外部环境变化,争取获得所在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等要素对于高校创业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做到创业教育的多元联盟、协同发展。 三、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战略选择 大学的每一次变革都伴随着外部环境的急剧变动。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剧以及科技革命的影响,现代大学的社会职能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大学的传统职能是学术权力领域的重要参与者,而现在所承担的社会职能更多是在知识的生产和运用之间充当调节器,开放性成为新时代大学知识生产过程的基本特点。由于知识生产垄断地位的失去,大学与产业部门、独立研究机构、政府的关系演变为竞争、交易、合作以及学习,体现了"后现代"工业文明中的知识生产从一维走向多元的时代特征,这为大学创业生态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以大学为载体进行创业教育与各种创业活动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核心。 (一)提供创业教育"孵化器",实现高校创业教育的三大转型 牢固树立先进的创业教育理念,实现高校创业教育三大转型:由提高就业率向提升就业层次和就业质量转型,由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向有机融合转型,由培养自主创业者为主向培养岗位创业者为主转型。 在第一个层面上,创业教育与社会就业难问题绝不是单向的目的与结果、培养与供给的关系,它与人才质量紧密相关。因此,创业教育必须与国家创新人才培养、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性目标相结合,向创新型国家人才战略的高度转变。从未来趋势看,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意味着以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为主的创业活动将成为中国创业活动的主要方向,而中国高校的创业教育也必须发生相应的变革:以培养大学生专业领域的创业能力为主,提升大学生的专业创新能力和创业活动质量,即从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向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和就业层次转型。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长远目标来看,创业教育应当成为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突破口,将创业教育的内涵与创新人才培养、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等战略性目标结合在一起,提升创业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为此,创业教育要重新调整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把创业教育从关注提升就业率向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层次和人才质量的战略高度转变。在改革路径上,首先,将创业教育融人通识课程,在通识课程中加人对当前创业现状与创业政策评价与研判的内容,让学生了解相关政策,激发创业情绪;其次,进一步开发具有特色和针对性的创业课程,在专业教育中融人创业教育元素,突出行业要求和专业特色,在课程设置上进行模块组合,建立创业教育课程群;再次,打造有创业环境的校园文化,培育不同的创业文化特色,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创业教育目标要求,建立创业教育的创新和动态运行机制以及文化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