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在全面提倡绩效管理和发挥市场作用的社会背景下,绩效评价对于丰富高校评价体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日益凸显。进入新阶段的高校绩效评价研究,必须要完成自身的理论建构与自证:高校具有实施绩效评价的本然要素,绩效评价可以通过结构性的量化方式反映高校办学质量,绩效指标可以综合统计学和教育学等多种方式从高校办学活动中选取出来,绩效评价可以创新多视角的绩效比较来消减边际效应的影响,绩效评价因其指向差异而具有不同的使用边界。随着研究和实践的不断深入,高校绩效评价将获得更大范围的关注、认可和运用。 【论文关键词】高等学校;绩效评价;绩效指标 一、引言 对高校进行评价原本就是一项艰难的活动,对高校进行绩效评价更是充满风险,但这也使得有关高校绩效评价的研究具有更为强烈的挑战性。2009年,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率先针对高校办学进行绩效评价研究与试测,并将教育部直属高校的绩效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布,一时引起了高校、学界的极大关注。由于绩效评价同时关注高校的投人与产出,并通过投人与产出对比关系来评价高校的绩效状况,导致绝对评价(以产出绝对量为评价重点)高的高校未必绩效评价高。这样的评价结果似乎与常规认知不符,使得某些高校难以接受,尤其是绝对评价靠前而绩效评价却有些靠后的高校。由此引发了对实施高校绩效评价的一些疑惑,包括评价属性、评价周期、评价指标及数据、评价结果运用等。这些疑惑,对于一项探索性研究而言是极为正常的,也恰恰说明高校绩效评价研究的重要性。 经过这些年的积累,对高校开展绩效评价已经在高等教育领域得到了更为广泛的认同,并形成了国家、地方、高校、学界的多方共识。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绩效评价的研究也必然要进人新的历史阶段。那些依然存在的实践困惑,迫切需要在理论层面进行深人探讨。 就目前为止,我们可以粗略将我国高校绩效评价的研究分为三段。第一阶段是以单项研究为基本方式,以1994年《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绩效评价及作用》①一文的公开发表为表征,持续到2008年。主要针对高校后勤、财政、教师或科研等某个领域进行单项绩效评价研究。第二阶段是以组织研究形成新生方式,以2009年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高教中心公开发表的《影响高校绩效的主因是资源有效利用》一文为表征,持续到2014年。这一阶段,单项研究依然存在,但把高校作为组织机构进行综合性绩效评价的研究则是重要的新生方向,并且地方政府或教育管理部门切实在实践中推行综合性的高校绩效评价,如上海市、重庆市、江苏省等。不少高校自己也在主动探索绩效评价的路径,如同济大学等。第三阶段是以多样研究为存在方式,以《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2014年咨询报告》为表征拉开序幕。该咨询报告意味着以中国高水平大学为代表的高校群体对绩效评价及绩效拨款的集体认可。这个阶段将出现"集结式"特点:一是内容集结,即单项研究与组织研究等多种类型互补完善,呈现"点一面"结合且更加深人细化的呼应状态;二是方式集结,即理论研究与操作研究彼此支撑,呈现理论深化与实践深化同步推进的融合状态;三是主体集结,即学界研究与业界研究协同,且随着政府、科研机构、高校以及企业等不同主体的介人,呈现学术主体一高校主体等多方主体共同研究的协同状态。三个阶段不是独立分割的条形发展,而是递进包含的螺旋发展,后一个阶段是对前一阶段的覆盖与深化。 进人新阶段的高校绩效评价研究,必须要完成自身的理论建构与自证,必须主动思考与回应有关高校绩效评价的实践困惑,这些困惑已经成为推进高校绩效评价的重大实践和理论问题。本文试图梳理概括这些实践困惑并予以理论阐释。 二、高校具有实施绩效评价的本然要素 高校是否可以进行绩效评价,其实,这个问题也可以放宽为"教育可评吗"。其间隐藏的是对教育评价存在合理性的思考,尤其是当高校绩效评价以一种"投人一产出"的计量方式出现的时候,这种将企业使用的、经济学概念的绩效评价用于高校评价的做法是否合理,更加受到关注。新公共管理理念和方法下的绩效管理,宗旨就是实现既定的目标,而目标"绝大部分是用经济学的语言来界定的"[2]。也还有论者提出,"高等教育的产出(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均属于学术成果,不同于企业生产的产品和政府管理的行政绩效。"[3]似乎,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地方,开展的是人才培养活动,用企业使用的绩效管理方法来评价复杂的教育教学活动,是不合理、不科学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