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原本就在一片混沌之中,万物都有联系,绝对意义上的独立是不存在的。如果硬性实现指标的绝对剥离,实质上是违背了自然存在的规律。毕竟,无论是在自然、社会和心理层面,所有的独立,其实都是相对的,并没有事物完全处在独立的"绝缘真空"状态。后现代主义者甚至质疑"人类建立的智力结构之外是否存在一个确定的自然世界……科学只是由科学家创建的一套规则游戏"[19]。为此,在推进高校绩效评价研究的过程中,不必将高校这一教育活动场所的世界本源特点悬置,而戚戚然执念于剥离出充分科学的、绝对精准的绩效指标,这似乎既不可能,也无万分之必要。只要将评价基于一定的价值取向、范畴与分类来进行,相对独立的绩效指标还是可以抽离出来的,并且也可以在不断的理论研究中得以完善。 五、绩效评价可以创新多视角的绩效比较来消减边际效应的影响 当绩效指标设定之后,便可依据指标采集数据并对高校实施绩效评价。对于绩效评价的结果,高校及各方利益集团的主观愿望自然是绩效越高越好,绩效的增长幅度越大越好,高绩效状况的持续时间越长越好。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会经历生长、成熟、衰减甚至死亡的过程,经济学更是揭示出诸如"增长极限"、"边际效益递减"等规律。高校的总体办学活动也同样要经历事物的发生发展历程,也同样要直面增长边际的规律。 在这样的规律轨道上,当办学绩效水平达至一定高度时,高校会触及绩效增长边际,出现绩效增长空间受限以及绩效增长放缓的现象,而这个边际的存在也是产生某些高校绩效评价实践困惑的缘由。首先,增长边际会导致高校绩效评价中"高投人一高产出一低绩效"的逆向结果(尤其是运用"产出/投人=绩效"的方法来评价高校绩效的时候,这种"高一高一低"的逆向结果尤显突出)。在这种结构中,高校的高投人不1'定带来高产出,也不一定出现高绩效,甚至投人越多绩效可能反而偏低。国外同行也早就关注到这一现象:"尽管学校内部财政的结构和效率的关系没有得到验证,但是高校对政府的投人和效率关系却有理性的认识。比如,增加投人会带来更多的产出,但与此同时却很有可能效率更低。"[20]这样的结果,极有可能导致一些高校认为,似乎可以有意识"不作为",避免"高一高一低"的绩效困境,以获得绩效评价的更佳绩效值。其次,增长边际形成的逆向绩效结果会导致高校间的绩效比较不公平。将增长速度和空间不一的高校放在一起进行绩效比较,似乎就是将90分的学生与50分的学生放在一起比较他们的进步程度,前者永远也比不上后者。 对此,理论界确实应该引起重视,并通过理论研究和方法技术改进去阐释并逐步予以解决。但首先可以预见的是,如果因为边际效应现象的存在,高校人为地减少投人或不作为,必然导致的是现有产出下降,从而导致现有绩效水平降低。因为,现有绩效是在现有投人和产出水平情况下产生的,因噎废食的"不作为"意识及行为必然不可能长久支撑现有绩效水平,结果得不偿失。 根本而言,高校绩效评价的内在目的是促进高校资源配置的优化,引导高校关注绩效,重视一定投人条件下的产出成果。从这个指向而言,绩效评价研究可以尽量避开边际效应这个问题,将绩效评价导引到高校投人、产出、绩效的关系结果及其分析上。首先,可以采用"位差法"呈现绩效结果,将高校绩效放置在一种类别范畴内进行判断,以消解单位投人与单位产出比例关系中强烈的边际影响。亦即,当高校在一定序位上的投人有相应序位上的产出与其对应时,便可计人"绩效相当"类型,而投人序位低于或高于产出序位时则分别计人"绩效偏高"或"绩效偏低"类型。"位差法"绩效归类可以引导高校去追求自身投人与自身产出的适应性范围比较,而不是绝对的数值比较。只要投人位序与产出位序两者是基本适应和相当的,高校办学就是有绩效的。这样的绩效结果与边际效应的直接联系并不紧密,进而可以减缓边际效应对绩效评价结果的滞涨影响。其次,可以采取"优值比较法"进行绩效呈现。即以绩效得分最高的高校为标杆并赋值为1,其他高校的绩效指数均置换为0?1间的数值并进行对照比较。[21]在不同年度的绩效评价中,每所高校都可能成为标杆,同时每所高校也都可以与标杆进行绩效距离对比,发现自己的绩效差异。"优值对比法"将高校绩效状况置于动态、相对的评价范畴内观看,减弱和淡化高校办学过程中边际"峰值"或"拐点"对绩效评价结果的影响,推动高校积极处于不断自我超越且不断超越他人的绩效创造过程之中。 绩效指标所形成的绩效只是反映一所高校在一个时间段里某种范畴内的办学情况,绩效指数数值的升降可以反映绩效水平的波动,但都只是反映高校办学绩效的"时段状况",属于"暂时绩效",并不代表长远的办学发展定局。绩效评价的应然作用在于,通过投人与产出以及绩效的关系分析,促使高校去主动认识、关注、发现、解决办学活动中的资源配置问题。实质上,高校参与绩效评价是不断进行办学优劣势态的自我诊断、改进与发展的过程,并非以与其他高校刻意作比为目的。所以,当优化资源配置成为高校绩效评价结果的旨归时,当以一种"校本研究"的态度对待绩效评价时,边际效应的问题就会被淡化或者被替代了。毕竟,绩效评价活动的经济规律,我们无力改变,只有淡化影响或者绕道而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