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纵深发展,性别间的人学机会差异将主要体现在学科专业中。学科中的性别差异,几乎是世界性的普遍现象。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哪些属于自然性差异,哪些是因个体学习意愿和选择的不同,哪些是因性别刻板印象或性别偏见而导致的社会性差异。社会性差异是经济、文化等诸因素交织在一起长期作用的结果,要消除此类差异,一方面需要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尤其是民主化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也需要通过自我努力,树立起更多的如女性在理工科领域成功的榜样,以打破既有的社会性别偏见,从而促进两性公平和谐地发展。 对学科专业的选择本来是个体理性权衡的结果,但受信息不对称等因素的影响,很多人做出的选择实际上是一种盲从。这种盲从现象的出现大致起因于选择机会的缺少和不知如何选择。为了克服这种现象,我们应在充分考虑性别之间的生理、心理特点的基础上,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机会,努力为学生的发展创造各种有利的环境与条件。可喜的是,《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提出的系列改革思路已经在朝着这个方向迈进了。希望多样化的高考科目组合、"一档多投"录取模式、各类教育的衔接与沟通以及学分互认与转换等措施能早日落实,真正为学生的选择和发展提供多样化的机会。同时,为了解决不知如何选择这一问题,我们应在高中甚至更早些时期就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指导和学术性向的测验等,让学生能够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与发展潜能,为未来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选择、实现人才与资源的高效结合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Bradley,K.TheIncorporationofWomenintoHigherEducation:ParadoxicalOutcomes?[J].SociologyofEducation,2000,(1). [2]潘懋元.女子高等教育:文化变迁的寒暑表--中国女子高等教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J].集美大学学报,2001(3)马万华.中国女性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现状与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05,(3);郭冬生.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女性高等教育的发展[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8(1). [3]杨倩.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性别差异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09(1);曾满超.教育政策的经济分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60-262. [4][7]国家统计局人口统计司.中国人口统计年鉴1988[M].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8.477;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统计司.中国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第二册)[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3.2;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上册)[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570;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1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34. [5]陈仲常,等.我国教育机会性别均等与教育结构性别差异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2). [6]潘懋元.女子高等教育:文化变迁的寒暑表一一中国女子高等教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J].集美大学学报,2001,(3). [8]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10[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69. [9]李文道,孙云晓.我国男生"学业落后"的现状、成因与思考[J].教育研究,2012(9). [10]李文道,赵霞.男孩危机个众多研究数据支撑起 的事实[J].中国青年研究,2010(11). [11]赵叶珠.建国后我国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研究[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3(5). [12]佟新.社会性别研究导论两性不平等的社会机 制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54-57. [13]安东尼o吉登斯.社会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35. [14]伊恩o罗伯逊.社会学(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416-4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