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性别差异的多维分析(下篇)

时间:2015-11-19 10:44 点击:
总体上,近三十年来,男女学生在不同学科中的分布呈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特征。一是30%左右的男生就读于工学,在文学中的比例趋于减少;相反,30%左右的女生就读于文学,在工学中的比例趋于减少。男工科、女文科的分布现象在近30年间始终存在着。二是无论是男生
  总体上,近三十年来,男女学生在不同学科中的分布呈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特征。一是30%左右的男生就读于工学,在文学中的比例趋于减少;相反,30%左右的女生就读于文学,在工学中的比例趋于减少。"男工科、女文科"的分布现象在近30年间始终存在着。二是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他们在学科中的分布范围逐渐拓宽,除了在各自的集中学科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即男生主要集中在理工科中,而女生则主要集中在文学、教育学及艺术类等学科外,男女学生在经济学、法学、医学和管理学这些较为中性的学科中的比例逐渐上升。三是男女学生选择哲学及历史学这种基础性的人文学科的比例有所下降,同时,他们在理学中的比例趋于下降。四是在男生占主导的学科(如工学)或女生占主导的学科(如文学)中,不同性别分布比例差异较大,而在其他学科中(如哲学、经济学、法学和历史学等),差异则较小。
  导致学科中的性别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不同性别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差异,造成男性偏好理工科、女性偏好人文社科的学习。[11]另一方面,学科中的性别差异与男女学生的性别社会化也有一定关系。性别社会化是两性通过学习获得符合自身性别角色,承担不同社会责任和权利的过程。[12]性别社会化理论受到功能主义流派的推崇。"他们把男和女视为习得性的'性别角色'及相应的男性和女性身份,即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13]。"男性气质"主要表现在更加独立、有主见、竞争性强、勇于克服困难、充满自信、敢于冒险、逻辑性强等方面;"女性气质"则主要体现在顺从、温柔、依赖、文静、情绪化等方面。[14]性别社会化的实质是"角色扮演",即学会理解他人对于角色的期待,并按照这种期待从事角色行为的能力。做出与自身性别角色相符的选择时,会受到正面的激励,否则会受到负面的惩罚。这些激励和惩罚的存在,促使男性和女性学习并遵从期望的性别角色,并进一步强化他们的性别角色意识。由此带来的结果是,在社会分工过程中,男性倾向于选择那些具有男性气质的工作,而女性倾向于选择那些具有女性气质的工作,社会性别分工意识因此而诞生。社会性别分工意识的长期存在,会导致性别刻板印象的出现。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会有意无意地认为,男性一般适合于从事何种工作,而女性一般不适合从事何种工作。性别刻板印象会体现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并进一步得到强化。正是受到性别社会化的影响,男女学生偏向于选择与自身性别角色相符的学科专业,因而出现了一种"男理工、女文科"的学科选择现象。
  此外,近三十年来,男女学生选择哲学、历史学及理学的人数逐渐减少,选择经济学、法学、医学和管理学的人数逐渐上升。这表明,学生选择科类的行为很大程度上会受就业市场和预期收益的影响,验证了教育决策的理性行动理论。该理论认为,教育决策是个体对可能采取的选择的成本和收益进行评估后所做出的理性选择。[15]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个体自然倾向于选择就业前景较为乐观、预期收益相对较高的学科专业。选读什么学科专业,虽然是个体理性抉择的结果,但基础学科受人冷落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学生的选择行为日趋功利化,这与急功近利的社会大环境不无关系。
  三、主要结论与思考
  近三十年来,总体上男女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均在稳步上升,其中,女生的人学机会增长较快,到2010年时已经超过了男生;男女学生人学机会差异一直在缩小,同样的现象也出现在不同类型高校中;无论是重点高校还是普通本科院校和专科院校,这一时期男女学生人学机会差异均在缩小,到2010年时女生的人学机会均超过了男生,且女生的优势在普通本科院校和专科院校中尤为明显。
  就学科中的性别差异而言,"男工科、女文科"的现象始终存在着;在男生占主导的学科或女生占主导的学科中,不同性别分布比例差异较大,其他学科中的差异则较小;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在学科中的分布范围逐渐拓宽,除了在各自的主导学科中占有较高的比例外,选择经济学、法学、医学和管理学等学科的人数不断增多。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