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为教育跨越式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和挑战,世界各国纷纷从国家战略层面对教育信息化予以充分重视,并制定符合本国国情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和战略。教育信息化战略规划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纲领,是教育战略规划的重要内容。 教育信息化政策文件解读。《教育规划纲要》将"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单列一章作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中长期发展指导性文件,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这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思想指引,同时强调在推进教育信息化能力体系建设过程中需采用双重视角,既从教育看技术也从技术看教育,从而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创新。2013年,美国在加紧贯彻《国家教育技术计划2010:变革美国教育一技术推动学习》(NationalEducationTechnologyPlan,简称"NETP")。[55]NETP指出,"教育部门可以从企业部门学习的经验是,如果想要看到教育生产力的显著提高,就需要进行由技术支持的教育系统重大结构性变革,而不是进化式的修修补补"。所谓教育系统的重大结构性变革就是要"重新设计各级教育系统的工作流程和体系结构"。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的应对措施就是通过倡导、实施一种全新的"用技术支持的学习模型"来显著提高学习效果和教育生产力。[56] 教育信息化路径探索。在推进中国教育信息化进程的路径探索方面,教育技术学者普遍认为,需要完善和发展教育信息化相关的标准规范,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资源保障机制,加强教师信息化能力建设和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培养,这些对策对我国下一步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具体推进具有重要参考意义。教育信息化标准包括教育信息化技术和管理标准、信息化环境设备配置规范、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估指标等系列标准。[57]完善上述标准,可以参照国外教育信息系统的发展规律,以条件标准、功能标准、绩效标准为三层框架,建立并完善国家教育信息化领域标准体系的基本框架。[58]教师教育信息化政策是引导教师发展方向、规范教师发展过程、提高教师发展水平、确保教师发展质量的重要措施,必须增强政策的预见性和时效性,切实发挥政策对教师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引导、调控、规范和保障作用,推动教师教育信息化的健康发展。[59]优质资源的建设是教育信息化推进过程中的"瓶颈"所在。我国要构建信息化环境下的"区域共建共享互换"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新模式,实现区域内共建共享、区域间互换共享,以技术手段实现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公共服务均等化。发达的区域要凝聚力量形成整体发展的动力和特色,要提升对外扩散的能力,辐射带动周边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发展。60] 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2013年,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本国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我国的教育信息化进人创新发展的战略新阶段。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信息化,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进人了关键的转型时期,在解决现实问题和促进学术繁荣的双重压力下,教育技术界要从多个视角重新审视教育信息化的本质和发展策略问题。面对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大趋势,我国应顺势而上,加大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力度,对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要总结成功经验,积累量变,积极促成最后的质变。61]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应关注人的价值,创建以协同性、跨学科与分布式为主要特征的教育与学习研究和实践共同体。62]教育信息化进人了创新发展的战略新阶段,展望未来,我们不但要汲取先贤和智者的智慧,也要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推进教育信息化的研究和实践向纵深发展。 (七)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价研究 教育信息化指标体系建设与绩效评价是一个应用性、实践性和发展性极强的研究领域。2013年关于教育信息化指标体系建设和绩效评价的研究颇多,涌现了诸多新的评价策略、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 数字化学习绩效评价研究。随着大数据和学习分析技术的兴起以及各种学习系统的涌现,学习管理系统自动记录学习过程信息,及时评价,及时反馈,基于证据的过程性评价逐渐盛行。这种评价可以为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提供及时干预和未来预测。学习分析以获取、分析和呈现学习者学习过程数据、提高教学和学习成效为终极目标,被认为是自学习管理系统问世以来教育技术发展的"第三次浪潮"。在国外,学习分析理论被深人研究,开始出现针对专门课程旨在提升学习体验的学习分析系统,如普渡大学的CourseSignals系统,美国密歇根大学的M-ReportsDashboard系统等。为了更好地理解学生个性化学习过程,要研发开放性学习分析平台,平台需提供四种工具和资源:学习分析引擎;自适应内容引擎;干预引擎,包括干预措施推荐和系统自动支持;仪表盘、报告以及资讯可视化工具。[63]利用可视化工具可将学习过程数据直观呈现从而进行可视化教学评价。^教育信息资源应用评价。教育信息资源亟待评价标准,《规划》明确指出,要"制定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的基本标准,建立数字教育资源评价与审查制度"。随着基础教育信息化不断由城市向农村推进,2013年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评价研究更多侧重于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比如,有学者引人绩效技术ISPI(InternationalSocietyforPerformanceImprovement)模型,调查研究"农远工程"百校五年发展基本状况,从组织分析、环境分析和绩效差距分析三个方面,分析其应用发展绩效。[65]有学者从利益相关者视角研究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应用效益评估体系框架。66]还有学者针对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信息化问题,调研了湖南省湘西自治州保靖、凤凰两县义务教育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网络学习环境、教育技术能力、数字资源建设和教育管理信息化等方面的发展状况,整理出评价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的关键性指标。[67]资源评价的视角也更加多样化。有学者从资源建设和应用的全生命周期视角,深人、迭代研究,形成了具有普适 意义的区域性数字资源应用环境评价指标体系。[68]有学者从"进化"的视角,在借鉴已有资源评价规范的基础上,构建了生成性学习资源进化评价指标体系。[69]还有学者通过借鉴维基百科质量控制机制,提出了用户生成性学习资源的质量控制框架和策略。[70] 信息时代学与教的绩效评价研究。作为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升工程的回应,有学者比较了美国教师教育技术标准与我国《国家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指南(试用版)》,提出了基于Web2.0的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评价指标体系。[71]有学者从教师能力新发展和国际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新视野探究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核心,提出教育技术能力核心指标框架和目标层次。72]近年来,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的出现对信息时代教师知识结构予以全新界定,有学者开始深人研究TPACK测量方法。73]在远程教育质量评估方面,有学者在系统分析当前现有课堂教学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提出适合"有效教学"的课堂录像分析混合式评价方法,即定量定性相结合、全貌评价与局部评价相结合。[74]还有学者以高阶学习作为信息技术有效应用的主要标准,并以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为例,构建出学习活动设计和学习活动实施的信息技术应用有效性评价指标。[75] 二、对国内教育技术研究热点的思考 通过对国内教育技术研究热点的分析,可以看出教育技术研究视野更加开阔、研究范式日渐科学。学术研究成果数量和质量的提升为教育技术学专业发展和学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必须引起教育技术学界的慎重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