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教育论文 >

教育技术:研究热点及其思考(上篇)(3)

时间:2015-11-16 13:50 点击:
社区教育与网络学习研究。《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要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加快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基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我国社区教育在发展的进程中也经历了一些变化,社区教育成为联系学校

  社区教育与网络学习研究。《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要"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加快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基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我国社区教育在发展的进程中也经历了一些变化,社区教育成为联系学校、社会的重要纽带。[25]我国社区教育正处于快速发展初期,课程设计及课程评价更具有特殊意义,应利用好各种资源为社区教育课程的建设提供服务,推动社区教育发展。此外,如何提高社区教学效果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问题。网络学习共同体在网络社区学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影响非正式网络学习共同体互动深度的因素主要包括知识性维度、技术性维度、社会性维度。26]社区学习的影响因素还包括学生、教师、社区平台等,[27]社区中各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社区教育者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不断激发社区中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促进社区教育的有效运转。
  (四)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方式变革与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新的学习方式不断涌现,如微型学习、移动学习、泛在学习、智慧学习等,同时也为教学模式创新注人无限动力,如翻转课堂。因此,学习方式变革与教学模式创新成为教育技术研究的一大热点。
  信息技术引领学习方式变革研究。信息技术的发展使自主学习成为数字化学习的重要发展方向,同时深度学习也备受关注。学习环境个性化和学习方式自主化的结合是学习需求和技术发展的必然。28]基于资源的自主学习和基于互动的协作学习备受学习者青睐。29]就课堂而言,协作学习包括课前协作学习任务设计、协作学习内容预习,课中协作分组、协作活动开展,课后协作反思等。[30]资源和角色要素的结构化会对学习者的协作学习产生较大影响,能有效促进学习者合作技能的习得。[31]微型学习特征被概括为:学习内容微型化、学习媒介设备迷你化以及学习投人时间片段化。移动学习被称为下一代的学习方式,已获得广泛认可,这种新型学习方式正在向泛在学习发展,为学习者提供无缝的动态学习体验。从数字学习、移动学习、泛在学习到智慧学习,学习的时空特性和状态已经发生了根本的转变,[32]研究重心由"技术"应用向"学习"本身倾斜。
  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创新研究。"翻转课堂"成为备受教育界关注的词汇,其把知识传授过程放在课前,把知识内化过程放在课上,实现这两个阶段的颠倒。有学者提出以自主探究学习和小组协作学习为主、以微视频资源学习为核心的实验课程通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分为课前准备、微视频资源学习、实做测评、完成作品四个步骤。[33]有学者将翻转课堂的理念、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太极思想和Bloom认知领域教学目标分类理论进行深度融合,构建出太极环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型。[34]有学者结合游戏化学习理论,提出采用游戏化闯关、游戏化升级、游戏化获取虚拟金币等学习方式完成知识建构,形成溢满游戏化学习理念的翻转教学模式。[35]有学者提出基于网络课程的融合式教学模式,以智能化学习平台支撑网上教学和面授导学,促进在线"教"和面对面"导"的深度融合。[36]有学者提出正式与非正式学习境脉混合型教学模式,以混合学习理念为基础,把正式与非正式学习整合集成在一起。[37]还有学者认为,利用智能化可移动设备的"对话式"教学,提升互动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讨论和对话的效果,有利于学习者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主体性得到发展与提升。[38]
  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融合研究。新媒体技术和数字化学习资源,以及可移动终端设备给课堂教学增添了活力。课堂教学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主阵地,因此信息技术与各学科必须实现有效整合。[39]有研究提出将概念图技术应用于小学语文写作学习中,促使小学生的写作技能向积极方面转化。[40]有研究表明,1:1数字化学习环境下开展常规化课内阅读能提高学习者的阅读理解水平,包括阅读加工水平、识别校对水平和阅读迁移水平。[41]有研究将电子书包应用于小学英语课堂学习,促进了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42]信息技术也能有效融合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移动设备、无线网络和在线协作讨论等技术的使用给予学生在无缝学习环境中进行学习的机会,为学习者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学习模式,能够显著加深学习者对减少浪
  费、重复使用、再回收等方面知识的认识。[43]
  (五)学生信息素养与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研究
  进人21世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次召开以信息素养为主题的世界性大会,促使信息素养更为有效地纳人系统的教育计划之中。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缩小信息环境下的数字鸿沟。教师如何借助信息技术,有效获取、管理、整合和利用信息,提升教学能力、改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掌握信息技术,越来越受到关注。
  信息素养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解析。信息时代,信息素养成为个人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高信息素养人才已成为信息化改革过程中学校必须面对的全新挑战。信息素养包括辨别、发现、评估和有效使用信息等方面。[44]世界上很多国家对本国师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提出了明确目标,美国、英国、日本、挪威等发达国家纷纷在21世纪初期将信息素养纳人本国基础教育培养体系。[45]我国教育部要求,各地要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资格认定、资格定期注册、职务(职称)评聘和考核奖励等的必备条件,鼓励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主动应用信息技术。同时,为贯彻落实国家教育信息化总体要求,全面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育部决定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并提出建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体系,推动每位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日常工作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46]
  学生信息素养培养与信息技术课程改革。信息技术教育不仅要关注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学习,更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培养和提高。[47]不同阶段的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方式不同。高校信息素养培养主要围绕学生的信息获取、处理、分辨及利用等能力和信息道德教育展开,包括图书馆利用、文献检索技巧、数据库利用方法、网络搜索工具等。[48]信息技术课程是培养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主要途径。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应跳出强势文化的影响,重视课程开发的民族性;注重课程的顶层设计,一体化规划各学段的课程标准;重新定位课程目标,避免信息素养培养的泛化;追求严谨的知识体系,寻找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平衡。[49]在借鉴国外信息技术课程变革经验的同时,我国信息技术课程要超越操作技能,价值取向要向学术性目标倾斜,并关注信息技术课程的人文价值。[50]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研究。实现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创新应用,关键在于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如果教师不了解如何有效运用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技术就没有实际意义。21世纪,教师必须具备信息通讯技术、学科内容、教学法三种知识交互形成的"融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echnologicalPedagogicalandContentKnowledge,简称TPACK)J51]TPACK是教师专业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个新概念,是教育信息化对教师知识提出的新要求。[52]网络教研是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有效手段,是信息技术与教师教育融合催生的新型教研形式,将网络教研纳人教师继续教育学分考评体系,能够从制度保障和动机激励两方面提升网络教研的效果。[53]基于网络视频互动的远程教研创设了更为有效的异地协同互助,使分散于各地的教师形成教师共同体,[54]促进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专业的协同发展。
  (六)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政策与措施研究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