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的整体性、全局性不够 教育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化过程,而作为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同样也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这一特征要求必须将教育技术研究的各个方面和层次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明确整体目标,梳理内在联系;要从全局上通盘考虑研究规划,合理分配研究力量,强调协同合作,以求达到最大的整体效益,推动教育技术健康、全面发展。然而,综观2013年教育技术研究的情况,可以发现虽然研究数量很大,研究热点很多,但整体性和全局性不够。从研究本身来看,教育技术各研究热点之间缺乏衔接、缺乏融合。如,资源建设研究与学习方式变革研究之间缺乏沟通和继承,以致资源建设服务于学习需求的目标发生了偏差。并且,各研究问题显得零敲碎打,跟风现象突出,一些热点问题研究扎堆,而一些尚未解决的重难点问题却成为冷门,导致整体上不够均衡。如,对热点问题的理论层面研究较多,实践层面研究偏少。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研究主体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与协作,学科之间、学校之间、学者之间各自为阵,协同不够。教育技术学缺乏同教育学其他二级学科的学术联系,这既体现在学术交流活动互不沟通,又体现在教育技术研究不够尊重教育学、心理学原理。学校之间、研究团队之间学术隔阂明显,顾小不顾大,无法形成一股攻坚合力,这也导致了教育技术研究全局性不足。因此,教育技术研究要打破学术壁垒,加强沟通与协同,对教育技术研究问题进行科学的分解,确保重要研究问题不被忽视,确保最终目标一致,由此促进研究的整体性和全局性。 (二)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亟待加强 教育技术服务于教育目的,已经融人教育的方方面面,成为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技术研究必须瞄准促进教育教学的目的,充分考虑实施必要性,客观评价实施效果,详细提出实施策略。教育与技术的深度融合应是所有教育技术研究追求的目标,是确保研究方向正确的重要原则。但是,从2013年教育技术研究情况来看,这一目标和原则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追求形式华丽、脱离教学实际、浮于技术表面的研究比比皆是。比如,资源可视化技术提高了资源的生动性和吸引力,于是很多研究奔之而去,大有"不可视,非资源"的阵势,却不知资源的过度可视化束缚了学生对文字的想象力,感受到的都是相同的意境,结果就是"一千个人眼中只有一个哈姆雷特",这违背了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教育目的。再比如,iPad在教学中的应用,很多人都将这一高端数码装备看作课堂教学的一种利器,所开展的研究似乎是为证明其有效性而量身定制的,而不是带着辩证眼光去审视应用效果,结果导致有些学校为了使用而使用,没有实际效果。由此可见,教育技术研究存在"唯技术论"的偏向,研究的目的只是为了把新技术、新产品不分情境地强加于教育教学过程,形成"高大上"的教学气场,忽略了对适用性、教学策略和应用缺陷等方面的探索和求实,这将对教育与技术的深度融合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教育技术研究应将根基落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上,以提高实际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为引导,摒弃"想当然"的做法,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努力探索教育和技术的结合点,由此促进二者的深度融合。 (三)实证求真精神有待提高 虽然教育技术研究成果丰富,但理性思考之后发现,背后暗藏着缺乏实证求真精神的隐忧。分析文献表明,逻辑推理类文章比重远超过实证实验类文章。很多文章泛泛而谈,没有深人课堂一线亲自观察、获取数据,导致研究浮于概念表面,实践价值大打折扣。教育技术研究虽然表面看似繁荣,却鲜有直面教育教学现实问题和真实困惑的研究,结合课堂教学、针对某些区域实际问题做扎实、持续、深人研究的则更少。跟风情况比较明显,表现在对新技术的过分吹捧,对新名词、新概念的盲目追逐,而真正能开启教育技术研究新天地的优质研究成果不多。比如MOOC、翻转课堂等研究炙手可热,应用呼声高涨,但真正采用实证的方法来探索如何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研究却很少。高校争相将MOOC应用于本校课程教学,中小学校牺牲学生的休息时间来推行所谓的翻转课堂。尽管当前国内基于证据的研究日渐受到关注,但论文中实验过程关键环节常被一笔带过,且实验数据包装痕迹较为明显,无法保证研究的信度和效度,这与国际学术研究规范有显著差距,调查和实验研究应系统地长期跟踪和反复求证。实验设计科学规范,实验干预有理有据,研究过程阐述详细,研究数据真实可信,只有如此,才能保证实验结果的代表性和真实性。为打开教育技术研究的新局面,需要摒弃当前造理论、炒概念、创名词的浮躁作风,抛弃功利主义思想,积极开展基于证据的研究。基于证据的研究意味着要研究真问题、解决真困难,螺旋式推进,需要精益求精的态度、开拓进取的精神和坚持不懈的努力,这对于推进教育技术研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