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育学术史和教育思想史的角度来看,上述教育人物及其思想所以值得特别重视,原因有二。其一,他们坚定守护文化命脉,勇于面对现代内外新思潮的冲击,并对新思潮有深刻的理论回应,其教育见解往往超越了专业的教育学者,有广阔的文化视野和深刻的文化内涵。譬如,刘咸圻仅凭其《一事论》一文,即可跻身现代最杰出的教育思想家之列。其二,他们深厚的文化、学术素养、敏锐的理论感觉、深刻的问题意识、从容淡定的文化定力,不仅确立了现代教育学术发展的可能思想典范,也成为今人重新接续教育思想传统的重要跳板。
(四)进一步重视有特色学术团队建设
本文还对第一作者的第一署名单位进行了统计:浙江大学以24篇的发文量居各校榜首,其后为华东师范大学(17篇)、北京师范大学(16篇)、湖南师范大学(16篇)及厦门大学(15篇)。在长期历史积累中,这些教育史研究重镇已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浙江大学教育史学科师承清晰,自改革开放以来沿着"现代化史"的研究路径不断深人和拓展;华东师范大学在教育史学史、教育史学理论以及叙事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方面,均有创造探索;厦门大学以科举制为重心进行了长期而富有特色的努力;北京师范大学则关注大学史、学术史。另有一些研究团队也在坚持不懈地进行研究,也逐渐形成了较为鲜明的特色。以侯怀银教授为代表的山西大学教育史学研究是以教育学史为研究专长的。福建师范大学则关注福建地区的教育历史,特别是科举史,以地域式的探究方式丰富了教育史研究的成果。各学术团队在自身研究专长的基础上持续努力、不断积累,是形成教育学派的重要知识前提。
一个研究方向明确、成员层次分明的研究团队,应当包括老、中、青三代人。老一辈的学者引领方向,年轻的学者承继前人。本文对作者的职称分布及年龄阶段进行了统计。总体来看,职称与发文量呈现正比关系,职称越高,发文量越多。年龄在46?55岁、具有正高职称的教师发文量占到了全部发文量的52.5%,为各年龄段之最。教育史学科兼具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两种属性,不仅要求学者的知识积累,更要求学者的人生阅历与社会经验。四五十岁正应当是教育史学者开始或已经取得丰硕研究成果,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和研究特色,并指引学科发展方向的黄金年龄。从发文数量上看,该年龄段的学者也起到了学科中坚的作用。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本文的分析主要是基于CSSCI刊物2013年至2014年3月的数据,不能涵盖年度全部的学术信息,因此,严格意义上说,并不能反映当前教育史研究的全貌,对趋势变化也无法给出更详细的解释。不过,通过对这期间CSSCI期刊所发表的386篇论文的统计和分析,可从一个侧面上揭示出了教育史研究实际现状。根据我们的粗略估计,有较高学术水准的研究性论文比例大约占总数的10%左右。不管怎么说,进一步提高史学科的学术水准,都是一项紧迫、艰巨而又长期的任务。
【参考文献】
[1]杜成宪,等.教育史学九十年[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田正平.老学科o新气象一改革开放30年教育史学科建设述评J].教育研究,2008,(9);于述胜.教育史学科结构方式的历史探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李涛.百年教育史研究高潮的回顾与反思[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03,(2).
[2]李海萍.清末民初1860-1937年大学学费政策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3,(10).
[3]祝士明,等.清末国立大学章程的差异性及其影响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13,(6).
[4]黄启兵.北平大学区时期北京大学的合并与分离[J].高等教育研究,2013,(7).
[5]潘懋元,张亚群.薪火传承文化中坚一西北联大的办学特色及其启示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方光华,梁严冰.西北联大与社会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13,(2);储朝晖.寻觅西北联大的生命密码一西北联大的兴衰及其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13,(4);刘海峰.历史需要诉说:西北联大的命运与意义[J].高等教育研究,2013,(9);梁严冰,方光华.西北联大的民族主义与民主观念[J].高等教育研究,201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