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从应用到融合,加快推进智能技术支持下的教育系统转型
当前,我国已有部分企业和学校进行智慧教育的实践,但在实践过程中重硬轻软、重建设轻应用的现象仍比较突出。智慧教育是以应用为驱动、以服务为重心的教育。智慧教育的目标不是硬件的环境,而是通过技术支持和促进教育系统的变革,实施智能化、个性化、多元化和生态化的教育。例如,马来西亚1999年就提出“智慧学校计划”,其核心目的是将所有学校都转型为智能学校,促进马来西亚教育系统的整体性变革。我国也有学者提出,智慧教育具有三个境界:第一个境界是智慧学习环境;第二个境界是新型教学模式;第三个境界是现代教育制度。[26]因此,在实施智慧教育过程中,不能停留在第一境界的智慧学习环境层面,而是应该遵循应用技术促进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的变革的思想,积极探索技术支持下的新型教学模式和建立现代教育制度,促进智慧教育从第一境界向第二和第三境界发展,最终实现教育系统的变革,建立新型的教学模式和教育制度。
3.构建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
在智慧环境研究和开发方面起步较早的IBM公司指出,在多样化的技术环境中,为了实现各种数据和服务的互联互通,必须建立开放融合的公共服务平台。平台隐藏了从生产服务到消费服务底层技术的复杂性,通过统一标准的接口提供跨组织的业务服务。因此,从技术开发层面构建开放融合、有效共享,覆盖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是智慧教育环境建设的关键。智慧教育平台可以为公众提供公共教育信息,促进优质资源的普及共享,并为服务提供者与使用者之间搭建互动、交流、共享的环境,推进人人参与。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包括教育资源服务平台、教育管理与教学服务平台、智能教育开放平台和教育智能门户平台。[27]平台的建设不是将现有教育信息化平台推倒重建,而是遵循“统一规划、有效集成”的原则。[28]即应用智能技术对现有平台升级改造,实现数据标准统一、接口统一、平台管理统一、维护统一,进而为宏观调控与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基于统一的标准和接口,国家、省、市各级公共服务平台之间互联互通、协同运行,提供集基础设施、资源、平台、服务、应用于一体的智慧教育解决方案,创新智慧教育的建设模式、应用模式和服务模式。
4.建设智慧教育示范基地,共享建设经验
教育的变革转型是一项浩大、系统的工程,任何一个细微的变化都有可能对整个社会发展造成影响。面对智慧地球战略掀起的社会智能化发展潮流,我们应该沉着冷静,不能盲目跟风。目前,国际上智慧教育的发展大都处于边研究、边实践、边应用阶段。公司开发的智慧教育产品和系统基本属于第一代,体现了智慧教育的愿景,不具备大面积推广的价值。因此,应根据我国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学校或地区作为智慧教育建设试点,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智慧教育。试点学校或地区应该以高昂的热情、严谨的态度进行智慧教育的探索实践,并形成系统的包括智能教育环境建设、智能学习系统开发、教法学法创新、人力资源培训等在内的建设经验总结。同时,各试点之间应该密切联系、经验共享、智慧共享。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引导、示范和辐射作用,实现由点及面大规模的推广。
5.政府支持、企业参与,加强政、企、校三方合作同世界各国一样,我国政府对教育信息化的建设非常重视,陆续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都突出强调了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作用。而企业通常具有比较成熟的技术储备,让企业参与智慧教育的建设是必然趋势。国内已有部分知名企业提出了智慧教育建设的解决方案和产品,但在教学性、适用性、针对性上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需要加强政、企、校三方合作。政府需要提出智慧教育发展整体规划、整体要求,完善教育信息化法律法规,落实教育信息化优先发展政策,建立经费投入保障机制,支持教育信息化产业稳步发展。企业应该提供技术条件,建设智慧教育系统,开发智慧教育产品,完善软、硬件技术支持与服务体系。学校则需要思考如何创新应用这些技术、产品和系统,充分挖掘其教育潜能,重组教育教学形态,并提出进一步的修改完善建议。美国P-tech计划的成功实施及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的积极影响,证明了这种合作关系的有效性。[29]
6.协同人与技术的关系,重视教师和学生技术能力的培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