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品德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实践教学对提高高校思想政治课实效性有重要作用,有利于增强课程的渗透力,提升理论教育的说服力,培养大学生的多种能力,彰显主流引领的感染力。增强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具体策略是:注重强化管理、注重整合资源、注重建章立制、注重师资培训。
【论文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积极作用;大学生
高校思政课是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品德教育的主渠道。思政课教学既要立足于第一课堂,也要开辟第二课堂,注重实践教学。大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更是实践的主体,只有实现课堂教育向无限广阔的社会生活延伸,把思政课教学内容和要求融入社会大课堂,注重在实践中彰显真理的力量,在实践中领悟理论的魅力,才能真正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思政课实践教学是高校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可以使他们更进一步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筑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中国梦想,进而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大学生能否真心实意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把在课堂中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外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进而促进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提升、自我发展,重要环节则是实践教学。
一、实践教学对提高高校思想政治课实效性的积极作用
1.有利于增强课程的渗透力
高校是社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大学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而是生活在五彩缤纷的现实世界,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重大改革攻坚克难,社会矛盾凸现多发,思想观念多元激荡,社会上多元的文化思潮、生活观念、价值态度等不可避免地向高校校园进行全方位渗透,在不同领域、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当代大学生对现实世界和人生的看法以及对具体事物的判断。另外,在当代大学生中,“90后”成为社会的主体,他们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其独特的成长环境催生了他们身上一些新的个性人格特征:主体意识较强,但认知不够全面,做事易情绪化,理想信念迷茫,意志不够坚定,与人交往的能力偏低,感恩意识较弱。尤其是网络的迅速发展将人们带入了网络化的时代,引起了人们生活的巨大变化。人们借助于时时处处都存在于身边的网络终端,依托网络媒介系统,及时接触和了解丰富多彩的各类信息。但由于这类信息的来源是虚拟的网络世界,其真实性很难让人判断,容易使接触这类信息的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偏差,同时也使得他们的是非、美丑和善恶界限变得模糊不清。当代大学生由于自控能力差,辨别能力不强,容易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侵害,这对他们正确思想观念的树立和优良行为品质的养成都会带来消极作用。高校思政课是一种理想信念教育、价值教育、人格教育,是在大学生心灵深处进行的教育。高校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工作能够有效增强思政课的价值导向功效,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明晰善恶、美丑和是非,增强识别能力,从关注社会、关注他人到内省自身、不断丰富自身内涵,积极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提升综合素质。
2.有利于提升理论教育的说服力
作为高校课程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思政课,是一门具有科学性、知识性和思想性的课程,教学内容极其丰富,理论性较强。如果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脱节,照本宣科,空洞说教,理论教育就会失去说服力。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面临着诸多困境和难题,以至于一些高校教师时常抱怨“课难上、人难做”。从现实情况来看,许多大学生也不愿走进高校思政课课堂,甚至产生了厌学情绪。导致这种尴尬局面的主要原因是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形式单一,枯燥无味,教学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降低了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和热情。在高校思政课中强化实践教学,有利于进一步引导当代大学生走出课堂、走出书本、走出学校、走进社会、走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大熔炉,努力让大学生在实践中看到农村现状、企业发展、社会进步等不同层面的社会现象,加深对社会问题的认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细无声地走进大学生的头脑,成为他们为人处事的支柱理念。通过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能够让大学生在实践形式下进一步理解、吸收和消化书本知识,提升他们运用理论知识了解和观察社会、分析和认识问题,进而最终解决困惑,并在实践中坚持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验证理论,在验证中进一步匡扶理论,使理论更加完善,让他们真正做到真懂、真信、真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