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教育论文 >

论教师的“操心”(下篇)(2)

时间:2015-10-16 09:17 点击:
3.艺术的反应 会操心的教师很善于因势利导、顺势而为,他们在契机的把握上也往往是大象无形,教师Q反应链的契机就建基在和学生阅读交流的自然而然中。第一处契机,教师Q在和学生一起读《窗边的小豆豆》中《散步》一
  3.艺术的反应
  “会操心”的教师很善于因势利导、顺势而为,他们在契机的把握上也往往是大象无形,教师Q反应链的契机就建基在和学生阅读交流的自然而然中。第一处契机,教师Q在和学生一起读《窗边的小豆豆》中《散步》一文后,提出“这篇文章作者写得很啰嗦”的议题,这种让学生格外诧异的岔断式修辞手法,将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在“啰嗦”这个概念上了;第二处契机,在一位学生提出了第八自然段在全文中承上启下的地位和重要作用后,教师Q心里清楚这个理由还不足以让学生清楚认识什么是啰嗦。于是,教师Q点了引起教师担心的那篇习作的作者。教师Q以“如果让你来写这段你会怎么写”和“为什么要写进去呢”的追问,让这位学生的习作问题完整暴露;第三处契机,当教师Q对这位发言学生的习作问题已经了然于胸时,她并不忙着去调节,而是转向全班其他学生,以一个“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将其他学生推到了讨论的中心。然后,一位戴眼镜的小女孩和这位学生的辩论将是否啰嗦的问题展开得淋漓尽致;第四处契机,教师Q是在什么时候打断两人辩论的呢?是在双方辩论最激烈,也是足以让其他学生给出判断的时候,教师Q才打断了他们的辩论。这个火候的掌握将教师的介入刚好放在了过度和不及的中间。至此,一位学生对自己以往习作时家长建议的回忆和重新认识,已经将教师Q的教学效果充分显现出来了。
  在这个“操心”反应链条中,教师表现出一种无我之境。教师Q从未向学生明示自己对学生的学习要求,连“习作评分标准”都是学生自己制定的。她将自己的教学理解和教学意图全部隐藏在学生活动进展的背后,在每个环节的关联处和每个契机的转折处。这些关联处和转折处相较于学生的充分自我展现而言是那么的细微,甚至未能引起学生的察觉,这就是教师Q的无我之境。在无我之境中,教师Q在学生的学习中时隐时现,依靠信任感与学生建立密切的隐性关联,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出现,又在学生发挥主动性的时候退场,真正做到了润物无声。
  可见,“会操心”教师的反应由情绪、符号和修辞三部分组成。其中,情绪是反应向外的最初绽放,是教师自己全部反应的集中体现;符号是反应体系中的主要部分,支撑着教师“操心”反应的全部展露;修辞是反应体系中艺术性的体征。
  结语
  “操心”是教师不可回避的,因为“自由是选择的自由,而不是不选择的自由。”[27]作为教师,最基本的存在是介入学生的存在。“操心”让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了一种内在的原初关联,启动着教师对学生发展的介入,这种启动作用无可替代。“操心”让教师明白“生命的意义透过自己的生命实践而呈现,不是靠外在的名位称誉来肯定”[28],让教师发现教师工作的全部意义在于“会操心”中无以复制地创造。
  【参考文献】
  [1]王蔚.最幸福:小学教师最操心:学生成绩[EB/OL].http://xmwb.news365.com.cn/kjw/201109/t20110906_3129223.htm.
  [2][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修订译本)[M].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226-227.
  [3][德]胡塞尔.逻辑研究.第二卷,第一部分[M].潘策尔编;倪梁康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406.
  [4][英]马尔霍尔.海德格尔与《存在与时间》[M].亓校盛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29.
  [5][美]罗洛·梅.焦虑的意义[M].朱侃如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72.
  [6][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高觉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316.
  [7][美]诺丁斯.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于天龙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30.
  [8][德]海德格尔.路标[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70.
  [9][英]波兰尼.社会、经济和哲学:波兰尼文选[M].彭锋,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362.
  [10]叶秀山.思·史·诗:现象学和存在哲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51.
  [11]刘见闻,郭政.一位小学教师的操心事[EB/OL].http://fjrb.fjsen.com/fjrb/html/2011-09/03/content_269503.htm.
  [12]网友.放心、开心、操心[EB/OL].http://blog.66wz.com/?uid-197198-action-viewspace-itemid-218011.
  [13]李睿.尽量让老师少操心[EB/OL].http://epaper.sxqnb.com.cn/shtml/sxqnb/20110122/34134.shtml.
  [14]方海涛.江老师,您操碎了心[EB/OL].http://www.taizhou.com.cn/tzxjz/2011-09/10/content_441924.htm.
  [15]茅卫东,李炳亭.从能做事到会操心———杜郎口中学的管理之道[N].中国教师报,2007-12-12(A01).
  [16][美]马斯洛.动机与人格:第三版[M].许金声,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82.
  [17][美]乔尔·查农.社会学与十个大问题(第六版)[M].汪丽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3.
  [18][美]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M].赵月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247.
  [19][英]波普尔.客观知识:一个进化论的研究[M].舒炜光,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171.
  [20][捷]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33.
  [21][德]布列钦卡.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分析、批判和建议[M].胡劲松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7.
  [22][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05.
  [23][法]笛卡尔.谈谈方法[M].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21.
  [24][美]拉里斯等.动态教师———教育变革的领导者[M].侯晶晶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9.
  [25][德]胡塞尔.现象学的方法[M].倪梁康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139.
  [26]朱光潜.无言之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01.
  [27][法]萨特.存在与虚无[M].陈宣良,等译.北京:生活·新知·读书三联书店,2007.584.
  [28]王玲莉,朱人求《.论语》对生命喜悦的叙说———以《论语·学而》首章为中心[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92-96.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