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操心”是中小学教师在日常教育生活中的基本生存状态。如何让教师的“操心”呈现出褒义,发挥有益的成份,是教师发展研究领域的实际难题。那些“不会操心”的教师看起来做了很多,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回到教师“操心”本身,“操心”的主体是教师,缘起担心,表现为应对性反应。“会操心”的教师表现出完整的担心、明智的应对和艺术的反应,这是教师“操心”的本质展现。
【论文关键词】教师;“操心”;担心;应对;反应
“操心”是中小学教师在日常教育生活中的基本生存状态。尽管大多数中小学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操心,也几乎不会主动提到“操心”,但是他们从不否认自己在钻研教材和备课、布置和批改学生作业、课外辅导后进生、管理课堂纪律、处理突发事件、解决师生冲突等方面为学生用心用意、尽心尽力所做的一切都可以浓缩在“操心”二字中。因为“操心”二字能唤起他们对那些为了学生而担忧、忙碌且投入的回忆。可见,“操心”作为一个中性词,既有褒义的解释,又有贬义的解释;“操心”作为一种准备状态,既可能发挥有益成份,也可能发挥有害成份;“操心”作为一个教育事件,既可能带来获得好处的愉悦结果,也可能导致造成损失的不悦后果。由此,如何让教师的“操心”呈现出褒义,发挥有益的成份,带来获得好处的愉悦结果,是教师发展研究领域的实际难题。
一、那些“不会操心”的教师
2011年9月6日,上海教育报刊总社《东方教育时报》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联合发布了“上海中小学教师的幸福感”调查报告,报告表明:“中小学教师最操心学生成绩。”[1]以“操心”为视角观照当前的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会发现不少“不会操心”的教师。这些“不会操心”的教师常表现为:“我把我师傅的课复制到我班上,结果学生不但没有一点反应还乱了教学秩序”;“我不是没有抓学生,你看我一天一刻都不得停,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越忙越乱”;“今天校长说我带班没有新意,明天教务主任说我工作不到位,后天年级组长又说我要管好学生纪律,我是跟都跟不过来”。①可见,所谓“不会操心”是指教师看起来做了很多事、想了很多办法,但总是盲目跟风、随意行事,结果往往忙中出乱、事与愿违。
例如,小学语文教师J在与笔者的行动研究中常表现出“教师急,学生浮”的状态。教师“急”什么呢?用教师J的话说:“我觉得自己急着把设计好的备课内容上完。一上课就想着那些我精心设计好的教学步骤,每一步好像都要讲到,但又总担心后面的东西上不完。所以每段都是一带而过,然后急着让学生过一遍。备课的时候没有注意到一些‘过程’,我在想学生没有反应的时候应该怎么办。”②
首先,教师J“操心”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跟着教师学。这一目的的形成一方面来自于教师J文艺学硕士毕业的学历背景从而对自己专业优势的充分自信;另一方面,在教师J看来,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地位是非常微弱的。教师J所建立的师生关系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传授,学生接受;教师提要求,学生执行;其次,教师J“操心”的对象不是学生的学习,而是自己的教学设计。在教师J看来,学生要做的其实很简单,就是认真配合教师,按照既定的步骤完成教师的教学设计。至于学生学习的状况如何,还没有进入到教师J的视域中;再次,教师J“操心”的手段主要停留在让学生记忆一些事实性知识的层面。教师J一个劲地想让学生明白自己的意思,却忽视了怎样去理解学生。教师J“操心”的着力点是:这些学生怎么这么不上路,怎么这么不配合我;我怎么才能让这些学生跟上我,怎么才能让这些学生配合我;最后,教师J“操心”的结果是:教师越是让学生配合自己,学生就越学得被动;学生越学得被动,教师就越抑制自身的发展。像教师J这样“不会操心”的教师在中小学初任教师群体中表现得较为明显。这些教师工作热情高、干劲十足,但常常因为“不会操心”而徒劳无功,甚至丧失自信、消沉懈怠。
二、什么是教师的“操心”
回到教师“操心”本身,“‘操心’(德语:Sorge)这一术语指的是一种生存论存在的基本现象,我们把操心提出来作为此在之存在。这种阐释归根到底就在于为我们自己一向所是的和我们称之为‘人’的那种存在者赢获适当的存在论基础。”[2]“操心”作为学术概念是由海德格尔正式提出的。海德格尔在追问人在世界之中存在的整体结构中发现了“操心”,将“操心”作为人的日常存在状态,论证了“操心”相对于其他存在现象的奠基性,又将其他存在现象基础性的始基植根在“操心”源始的整体结构中。可见,将“操心”作为中小学教师日常教育生活基本存在状态的实质是还原教师作为意识体验的存在。“意识作为经验自我所具有的整个实项的现象学组成、作为在体验流的统一之中的心理体验。”[3]依据“操心”的现象因素和心理体验机制,笔者将“操心”界定为:“操心”是教师应对担心的反应。从意识体验的视角理解教师的“操心”,不仅有助于展现教师“操心”的存在方式,进而揭示教师“操心”的意义,而且有助于分析教师“不会操心”的深层缘由。
1.“操心”的缘起:担心学生
教师为什么“操心”?从意识层面看,“操心”源于担心。海德格尔是由“畏”的现身情态引出此在之在绽露为操心。“畏是一种具体的现身情态,一种克服此在的自我消融性的本真模式,一种对此在存在的真正整体性的理解。”[4]这里的“畏”也就是担心。这种担心是由这些学生在单元测验、学期考试、学科作业、课堂表现等渠道反映出成绩低于平均或理想水平的学习状态引起的。这种担心并不是为已经发生的成绩不好的事实而担心,而是为尚未发生的今后学习成绩不好的可能性而担心。为了防止这种可以预见的可能性出现,就必须现在对这些学生做些什么,阻止他们的学习成绩一直不好下去。由此,教师开始展开“操心”。始于担心的“操心”是一种建立在时间轴上的“操心”:因为担心今后,所以着眼现在;着眼现在,是为了今后不再担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