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大学生评教合作系统能否持续运行并发挥正向功能取决于评教主体合作意愿、评教共同目标、评教信息沟通等要素在合作系统中动态的维持。高校教育管理者需要从构建保障评教主体权益的合作意愿激励机制、评教主体合作参与的评教目标达成机制、高效透明的评教信息沟通体系等方面促进大学生评教从失真到归真。
【论文关键词】巴纳德社会系统理论;大学生评教;失真;归真
“大学生评教”是指高校组织学生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在事实判断的基础上做出价值判断的活动过程。大学生评教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评教信息的反馈与交流,了解教师教学的真实情况,激励教师根据学生意见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近20年来,大学生评教在国内高校受到普遍重视。为进一步了解大学生评教的真实状况,我们对所在高校2011、2012和2013等三个年级共计274个班级的学生进行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008份,回收有效问卷1737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6.5%。调查结果显示:认为“评教很不真实”的占13.36%;认为“评教不够真实”的占58.15%;两种回答高达71.51%;查看该校2009-2012三个学年度学生评教结果,发现优秀率(90分及以上)分别为97.64%、97.27%和97.17%。由此可以发现当前大学生评教的确存在失真问题。首先,学生评教结果可信度不高,难以反映教师教学的真实水平,教师的学生评教成绩与非教学因素紧密相关,有时非教学因素还会起到决定性作用;其次,学生评教结果区分度不高,存在分数雷同和等级膨胀等双重失真问题,学生评教的形式意义大于实质意义;再次,学生评教制度被异化为一种单纯的惩治教师的工具,学生评教的实践结果背离了其制度设计的初衷,偏离了其应有的效果和作用。评教失真正在产生诸多负面效应,并饱受师生质疑。本文试图结合相关调查数据,从巴纳德(Barnard,C.I)社会系统理论的视角,探讨大学生评教失真的原因及评教回归真实的路径。
一、巴纳德社会系统理论在分析大学生评教效果中的作用
巴纳德社会系统理论认为,人是具有自由意志、有限选择能力和合作意愿的有限理性人,社会的各级组织是一个由人的合作行为组成的合作系统,这一合作系统的存在和持续运行取决于合作意愿、共同目标与信息沟通三个核心要素在系统中的动态维持。组织可以通过提供有效诱因、维护权力和民主决策等三个方面维持合作系统的内部平衡。巴纳德社会系统理论强调尊重人性、注重合作意愿、共同目标与信息沟通,能够为大学生评教效果分析提供人性论基础、系统论方法和动态性视角。
1.巴纳德理论为大学生评教效果分析提供了人性论基础
巴纳德社会系统理论认为,人具有“进行选择的能力、做出决策的能力和自由意志……,但是,这种选择能力是有限的”。[1]它的人性假设是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具有主体性的、自律且以人的发展为最终目的的有限理性人。一方面,巴纳德认为人是具有主动性和能动性的个体。每个适合于合作的人既不是完全理性的“经济人”,也不是单纯接受命令的“机械人”,而是“都有自由意志和一定的选择能力,进而又都要根据个人的理想去选择和确定一定的目标,并按照个人的目标去行动”。[2]个体选择是否参加某一特定的合作关系基于两点依据:即“当时的目标、愿望和推动力;个人认识到的、在其自身之外的、可供选择的其他机会”。[3]另一方面,他认为人具有合作意愿。个体因受到环境因素的限制,只具有有限的选择能力,进而制约了动机和目标的实现。为克服限制因素,实现自己的目标和动机,个体必须选择合作活动。而为了有效地合作,个体需要使自己的行动服务于实现组织目标的要求。巴纳德的有限理性人假设有助于我们从两个方面深入分析大学生评教的效果。一方面,大学生评教制度是否尊重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赋予他们更多参与决策的权力,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大学生评教制度是否关注教师和学生的实际利益和需求,谋求和促进他们的发展,激发他们的合作意愿。如果仅仅将评教制度作为管理教师的工具,而忽视其在促进教师和学生发展中的作用,那么,评教制度将会丧失其应有的效果和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