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提升高校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的策略
1.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近年来大力提倡的一种较高层次的学习方法,包括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等。教师可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吸取经验,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教师要强化信息化教学的意识,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可以从网络中学习,利用社交软件,如微信群、QQ群等进行学习,通过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2.协作学习
协作学习是建构主义特别提倡的、以多人为单位进行学习的一种学习方法。可以通过一个教研室或同一门课程的教师组成一个小组,大家为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互助性地开展学习。这种学习方式近年来得到了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界的特别关注。在协作学习过程中,小组成员通过相互合作、共享信息资源,共同完成了学习任务。协作既有交流,又有小组内的讨论与辩论,不仅学到了知识,也会增进同事之间的友谊。
3.校本培训
大家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身先要有一桶水”。然而21世纪的教师却应该是“要给学生一杯鲜活水,自身需要长流水”。信息技术培训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培训,更注重于实际操作。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教师,建设高质量的教育,必须有高质量的教师”。可以利用本校教育技术中心的力量与资源组织校本培训,可以聘请相关专家学者来本校开展讲座,也可积极参与教育技术成果交流会、观摩示范课、公开课等多种形式的培训。
4.访学进修
高校通过组织青年教师访学、进修等方式,学习其他高校的先进经验来完善自我、提升自我。虽然同是教书育人,但每所高校的师资队伍、技术水平和理念各有不同。一般接收进修访学的高校都是全国或全世界知名的大学,拥有更先进的科学技术及教育教学理念。所以,通过接触其他高校的教师,会使自己从知识水平到技术水平都得到一个质的飞跃。
5.模仿学习
模仿就是按照一定的模式去学习。它直接依赖于其他优秀教师的示范。模仿是创造的前提,而且,创造的思维形式也是可以模仿的。在信息技术运用过程中,许多操作、编程方法、思维方式等往往都是通过模仿开始的。当然,也要避免低水平重复、机械的模仿和照葫芦画瓢,要在模仿基础上改进、创新。
信息化教育展示了未来教育的美好前景,但教育信息化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它是一个适应性社会过程,它的发展取决于是否能很好地适应教育环境及如何为教育服务。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地回顾过去,反思有哪些成绩值得发扬,有哪些教训需要吸取,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培训学习、不断地实践,为实现信息教育现代化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通知[S].国务院公报(中办发〔2006〕11号).
[2]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S].教育部公告(教技〔2012〕5号).
[3]李天龙,高校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
[4]刘群英.信息技术教学[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
[5]左明慧.数字化校园环境下高校教师信息化能力的探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6).
[6]王卫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