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信息技术教学给学生带来了全新的教学效果。文字、数字、图形、声音、动画、视频等各种信息的广泛应用,可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这种多样、新颖、生动的教学模式既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又符合学生追求新奇的心理特点,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高校教师应具有的信息化应用能力
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指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下顺利完成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所需的个体心理特征,是通过不断地信息化教学实践形成的一种新的教学能力[3]。在信息化时代,高校教师应具有获取信息、应用信息和提供信息的能力。也就是说,每一位教师都要和信息社会接轨。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各种信息化素质,其自身应用信息的能力也要相应地提高。既要有应用信息的兴趣,又要熟练地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巧。要学会收集、利用、制作、保护和共享信息,以适应信息社会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传统的能力结构是对教师从事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在信息时代,传统的教师能力结构已经不能适应教育信息技术发展对教师的要求。伴随着教学情境的变化,许多传统的能力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中被赋予了更高的要求。由于信息技术为教育提供了多元化的信息渠道,一个人获得相同知识所花费的时间将大大地缩短,教师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研究教育理论并为学生创造更多、更精的接受知识的机会。有的教师将从教学前线转向后方,去建构更具特色的教育平台,成为信息技术的管理者和服务者。为了顺利适应角色的转变,信息时代的教师必须具备教学信息素养、基本的信息系统运用能力、教学资源设计开发能力、基于教学平台的综合应用能力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
1.教学信息素养
面对海量的信息,如果想要掌握和处理这些信息,即使是专家,也必须具备起码的信息素养。因此,高校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具备推理和批判性思维的认知能力,学会如何学习,做好终身学习。信息素养是终身学习的要素,也是终身学习的基础,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才有可能将学习知识延伸到课堂教学以及教学环境之外、生活中的各种复杂环境中。
2.基本的信息系统运用能力
在信息技术时代,除了要求高校教师应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使用信息工具进行交流的能力之外,还要求教师能熟悉各种应用系统的使用,包括图书馆信息检索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多媒体教室教学系统、天空教室系统、MOODLE教学平台系统等。此外,还包括一些专业的应用系统的运用,如电工电子实验室、财务模拟实验室、网上交易模拟系统等。
3.教学资源设计开发能力
教学资源设计开发能力主要包括制作及应用能力,具体包括多媒体技术与教学、网络教育资源设计与制作、教学设计等。无论怎样设计都离不开计算机和网络等教学媒体。例如,经常使用的多媒体课件,就需要熟练地掌握PPT、FLASH、PHOTOSHOP、DREAMWEAVER、绘图软件等应用软件。好的课件图、声、影像都不可或缺,好的课件有利于完成一节精彩的课堂讲授。所以信息化资源设计开发能力在现代教师技能中必不可少。
4.基于教学平台的综合应用能力
基于教学平台的综合应用能力主要指在教育领域对互联网平台的应用。学生可以通过个人计算机上网,通过网络进行学习,这需要教师对网络课程进行合理的设计。在网络环境中集聚了大量的数据、档案资料、程序、教学软件、兴趣讨论组、新闻组等,教师要将这些资源汇集起来建设并使用,利用多媒体开发工具进行网络课程与精品课程的建设、信息发布与知识管理等,利用网络可以达到设备共享和信息共享,开发虚拟实验室、开展基于网络平台的学习、进行网上作业测试等。
5.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既具有理论意义,又具有现实意义;既是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又是信息时代课程改革的需要;既是信息时代人才培养的需要,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整合的目标是为了课程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整合的实质不同于计算机辅助教学,体现的是融合与共同支持,而不是单纯的辅助。同时,在整合过程中并不排斥使用其他教学方法与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