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通过对知识结构呈现顺序和表达方式的反复推敲和精细打磨,可以将语文学科自身的逻辑与儿童认知发展的逻辑相互映照,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并逐步完善认知结构,实现知识结构与认知结构的和谐统一。即使是单独一课的教学,也应引导学生跳出字、词、句、段的限制,站在篇章的高度,揣摩作者如何谋篇布局,解构作者的思路和想法。即重在讲透“应该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从篇章的视角品味作者怎样做到详略得当、注重节奏、富于变化,以培养学生的篇章思维。篇章思维不仅要考虑句与句、句群与句群之间的关系,还要考虑到如何通过呼应、伏笔、悬念等手法,处理好情节、情感、思想等问题。文章内部结构是作者想法的复杂组合,这种组合的方式是无穷无尽的。篇章思维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同时,构成了思维的奇异性、超常性。叶澜教授曾经指出,“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结构群,诸多有差异又能相通的结构群,有助于学生形成结构思维方法,这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可自我增生的重要基础”。语文作为一门科学,其整合的内容结构、科学的方法结构,彰显了语文课程的理性精神和语文教学的结构之美。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富于逻辑的理性表述,不仅必要,而且可能。
3.批判性
理性主义确信不存在完全正确、永远正确的权威。每个人都可以依据自己的思想做出判断,坚定地提出自己的观点。任何理论和观点必须用怀疑和批判的态度对它进行严密的逻辑分析和实践检验,才能被认同和相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塑造明天的教育》一书中指出,“学习是以批判的方式提出问题的活动”。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美国批判性思维运动的开拓者恩尼斯认为,批判性思维是“为决定相信什么或做什么而进行的合理的、反省的思维”。批判性思维既是一种思维技能,也是一种人格或气质;既能体现人的思维水平,也凸显了现代的人文精神。语文教学中引入批判性阅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认知成熟度。教师要引导学生抱着真诚和客观的态度去阅读,对不同的意见采取宽容的态度,防范个人偏见。在阅读中要审慎地作出判断,或暂不下判断,或修改已有的判断,让自己的思考更深入、更有余地。即便是对文本的多元解读,也应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任何观点都须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材料和细节来支持和论证。批判性阅读能够培养主动的阅读者,也可让每次阅读过程成为多向学习的过程。长期训练可使学生懂得换位思考,考虑对立观点的力量与弱点,考虑是否需要另一种观点,是否存在解决问题的另一种方式。批判性阅读可让学生成为负责任的表达者,可使学生学会用严密的思考去获取令人信服的论断,有利于其学会在表达中呈现出清晰的思路,学会根据场合与目的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
三、理性语文教学课堂策略初探
1.确立高层次思维发展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深度阅读
快餐式、碎片式的浅阅读使得许多学生面对问题理不清头绪,没有完整的归纳范式,欠缺合乎逻辑的表述。理性语文教学将高阶思维的发展作为一条主线,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引导学生建构情境模型和问题空间,聚集主要矛盾展开分析、质疑反驳、分层推理、形成猜想、验证假设,最终解决实际问题。这一系列集中、丰富而深刻的思维活动,可以有效地把阅读引向深入,促进思维发展。教师要以问题为基点,紧扣教学重难点,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设计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在疑惑处、新旧联系处、思维转折处、规律探索处、知识引申处等探究,把思维和言语表达能力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条理性和感染力,发展学生横向、类比、逆向、联想等思维能力。教学的方法与思维的方法是一致的。教学可通过以下步骤引导学生展开思维:进入问题情境—提取信息,整合资料—分析综合,推理表达—反思检验。分析是为了提取文本大意,综合是为了找出文本中有价值的信息,推理需要在想象中洞察内在联系、思考成因与结论,并作出判断,形成最优的问题解决方案。在这一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反思阅读过程,自己修正错误,从而学会规划阅读,用思维导图把阅读结果结构化、系统化。课文教学要努力发掘文本价值,复原作者的创生意义。但文本的一切并不都是唯美的,教师的解读也不一定就是最权威的,还要引导学生以质疑的眼光查找文本的缺陷,努力寻找文本表意上的不足或表达技巧的不合理之处。语文教学开展批判性阅读,可以引导思维再前进一步。
2.整合意义连接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自我建构
教师应以发展理性思维为主线重组教材,强调多维知识的整合,将孤立的知识联系起来,呈现框架式的弹性化内容。如在语境中表达、拓展阅读、群文阅读、单元主题阅读等,寻找多个类似或关联的文本进行相互印证、阐释,达成内容、意义以及写法特色的领悟。整合意义连接的内容,使学习者处在一种知识产生最佳结构的状态。没有知识结构,学生学习了详细的内容却不知这些内容应该附在什么地方,所拥有的知识是零散的,在整体的意义上几乎等于零。学生是言语能力建构的主体,要努力让学生在探索和发现中自主建构,实现有意义的学习。如经典文本的导读,或引录原著精彩片断进行品评论析,或结合作者评传活化先贤神采,或介绍一些拓展资料扩大学生视野,或结合名著和人生设计一些情景问题、比较问题和言语使用问题,激发争鸣和研讨。引导学生在整体中去理解局部,在局部中理解整体,实现阅读与实践联手、吸纳与倾吐相济,将文本中隐藏的言语资源变为实践的可能,让表达获得智性的迁移。阅读的本质在于读者可以超越自我的限制,设想尽可能多的人生,观看尽可能多的事物。通过对文本的研读,学生可以从中获取他人对人生、对社会的看法和态度,促进自我人生观、世界观的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