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以智慧教育引领信息化教育变革美国教育智库组织“21世纪技能联盟”提出“21世纪学习框架”(Frameworkfor21stCenturyLearning)[44],提出信息时代学生需要掌握核心学科内容外,还包括生活与职业技能、学习与创新技能、信息媒体与技术素养。其支撑体系包括标准与评估方法、课程与教学方法、教师专业发展、学习环境建设。21世纪学习框架描绘的全球经济中获得成功的愿景表明教育需要系统性变革。近来国内外智慧教育呼声渐起,我们主张用智慧教育引领信息化教育变革。信息时代的智慧教育(教育理念)即是通过构建智慧学习环境(技术创新),运用智慧教学法(方法创新),促进学习者开展智慧学习(教学实践),从而培养智慧型人才[45]。美国“阿波罗”集团2004年通过大量企业调研[46],得出对人才能力结构要求,即人际沟通能力第一位,团队协作精神第二位,再次分别为创造性问题解决、批判性思维和专业技能,而当前人才培养能力结构显然与此相偏离。因此智慧教育的实践,首先需要建立智慧人才观,即培养具有良好的价值取向、较高思维品质和较强实施能力的人才[47]。结合“21世纪学习框架”中涉及的支撑体系,实践智慧教育以实现教育系统性变革,需要8TheoryofEducationalTechnology理论与争鸣2014.1中国电化教育总第324期从以下方面开展研究与实践。
(1)智慧学习环境。智慧学习环境是以适当的信息技术、学习工具、学习资源和学习活动为支撑,以科学分析和挖掘全面感知的学习情境信息或者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生成的学习数据,以识别学习者特性和学习情境,灵活生成最佳适配的学习任务和活动,引导和帮助学习者进行正确决策[48]。当前智慧学习环境建设思路之一,即是在现有的电子书包环境建设基础上,整合创新技术支撑(物联网、二维码、多屏互动技术、自然交互技术、学习分析技术等)构建智慧学习环境。
(2)智慧教学法。面向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融合阶段的要求,可从班级、小组、个人、众体四个层面提炼出具有智慧教学特征的学习样式:即通过班级差异化教学使学习者掌握核心概念及技能,课后可追加在线个别辅导,班级差异化教学是兼容标准化与个性化的良方;通过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获取项目内所用概念和技能;通过个人兴趣拓展学习延伸与个人兴趣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同时通过社会网连接建立“学习小世界”,开展网众(在线的众体)互动生成性学习,实现知识信息最大程度交流与共享,促成社会知识生成和集体智慧发展。
(3)智慧学习实践。正如上页图2所示,利用技术支持的教学变革最终是要实现技术支撑下的创新学习。当前实践智慧学习的路径之一,即以电子书包作为智慧学习平台,无缝连接学习者的不同学习情景。既开展课堂创新应用实践,也积极实践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体现其个性特征的课堂外的非正式学习,同时结合以上智慧学习环境的一个基本特征,即挖掘和深入分析学习历史数据以提供智能决策、多元评价和推送服务,实践智慧学习过程中,主张开展智慧学习分析,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自适应学习服务。
(4)智慧学习评价。“21世纪技能联盟”认为,设计评价需要把握如下原则:学校需要完善“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使之更为合理化;将各种评价嵌入持续进行的学习活动中;评价应有所侧重,并非面面俱到;善用21世纪技术进行评价[49]。对智慧学习环境实际应用效果的评估要求在以上原则下重新设计和制定评估方案和量规,重点关注对促进智慧学习的相关因素的评价。
五、结语UNESCO技术与教育应用融合路线图将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分成四个阶段,即形成(Emergency)、应用(Application)、融合(Infusion)与革新(Transformation)[50]。《规划》提出2015年达到应用整合,力争到2020年实现全面融合、部分创新的阶段性发展目标。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教育作为文化现象却变化缓慢,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中人们不断遭遇着技术焦虑与文化困惑的双重困扰。技术促变教育的实质是教育文化的变革。荷兰跨文化研究的专家GreetHofsted(1991)曾说到“文化是集体的心灵软件”[51]。这种“集体的心灵软件”将促成人类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形成,继而决定着人的行为。笔者曾在2006年明确提出学习文化的三层结构,包括“理念价值、行为方式、制品符号”三个层面。制品符号是技术或工具的外显产品,改变了人类教育和学习行为,继而对教育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52]。各种信息技术,特别是以电子计算机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现代化信息技术,可以造就新的教育文化[53]。以互联网学习和当下的电子课本为例,无疑技术对于教育教学甚至文化传播都有重要的影响。信息技术无疑会给教育的各个方面带来改变,但新型教育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当技术应用真正渗透到教育教学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文化时,技术力量的价值才会得到完美实现。
【参考文献】
[1]祝智庭,贺斌.解析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规划2010》[J].中国电化教育,2011,(6):16-21.
[2]祝智庭.中国教育信息化十年[J].中国电化教育,2011,(1):20-25.
[3]国际教育信息化2013地平线报告(高等教育版)[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2):7-26.
[4]StuHarris.PersonalizedLearning
[5]李德芳.网络教育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9]贺斌.智慧学习:内涵、演进与趋向[J].电化教育研究,2013,(11):24-33.
[10]李卢一,郑燕林.泛在学习的内涵与特征解构[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9,(4):17-21.
[11]付道明,徐福荫.普适计算环境中的泛在学习[J].中国电化教育,2007,(7):94-98.
[12]任友群.学习科学会给教育带来什么[N].中国教育报,2008-09-2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