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教育论文 >

教育变革中的技术力量(下篇)

时间:2015-10-09 09:20 点击:
(二)技术促进教育变革作用点1.信息技术社会教育变革三元互动结构分析如何看待技术对教育变革的作用,存在两种分析思路。其一,教育需要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发生,不同时期的社会将对教育提出不同的目标,两者相交即形成教育发展期望;当信息技术在社会诸多领
  (二)技术促进教育变革作用点1.信息技术—社会—教育变革三元互动结构分析如何看待技术对教育变革的作用,存在两种分析思路。其一,教育需要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发生,不同时期的社会将对教育提出不同的目标,两者相交即形成教育发展期望;当信息技术在社会诸多领域的渗透(社会信息化发展)导致社会的深刻变革时,必将给教育带来多方面的冲击,此时教育不寻求变革和创新就会阻碍社会发展。“拒绝”或者“不满”的增加是教育需要变革的信号,当人们认识到新的社会需求,就会寻求变革的方向[35]。其二,出于对现行教育状态的不满而千方百计寻求教育变革,其中有一种思路就是以信息技术作为当代教育变革的强大支持力量,通过教育信息化变革寻求教育的创新。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技术在促进教育变革性发展的同时将促进社会信息化发展。不论是信息技术刺激下顺应教育变革的姿态还是运用信息技术谋求教育变革的思路,社会信息化、教育信息化变革过程中由于信息技术的广泛而深入的应用都将促进技术的不断发展。由此构成图1所示的信息技术—社会—教育变革三元互动结构,展示了信息技术、社会因素在教育变革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
  2.技术促变教育的可为因素分析透过图1所示的信息技术—社会—教育变革互动结构,可构建教育需求/问题、技术可为因素、社会-教育可为因素三维空间分析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变革的作用点。首先,《规划》提出利用信息技术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这些难题亦是实现教育发展的期望,即可考察技术在解决这些难题中的可为因素。《规划》最终聚焦于教育的公平与均衡、教育的优质与创新、教育的个性与灵活问题。其中教育公平是最基本的公平;教育均衡发6TheoryofEducationalTechnology理论与争鸣2014.1中国电化教育总第324期展,是关系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整体战略问题;教育的优质与创新发展是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个性化”学习是当代国际教育思想改革的重要标志之一[36],而教育的个性化有赖于灵活的教育活动与教育体系。其次,信息技术在发挥支撑作用的同时,也突显社会-教育因素的重要性。曾任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学会主席唐纳德·伊利的在1995年的一篇考察学校中技术应用方式方法问题的文章以“技术是解决方案,那问题是什么?”为题,可见技术不是解决问题的完整方案。以往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的实践无不显示技术作用的发展需要外部环境的支持,诸如教育理念的转变、教育体制的变革等。因此唯有技术因素与社会-教育因素协同配合,才可最大化技术作用的效益以技术解决教育问题、实现教育发展期望。以当前正在掀起一场教育风暴的MooC为例。2012年Udacity、Coursera、edX三大MooC运营机构的崛起极大地推动了MooC这一新型课程模式的发展,这一年也被称之为“MooC之年”。按教学模式之不同,MooCs分为xMooC、cMooC及tMooC三类。xMooC以行为主义教学理论为基础,属于知识复制型。以斯坦福大学SebastianThrun与PeterNorvig两位教授联合开出《人工智能导论》为例,学生主要通过观看教学视频学习内容,辅以在线测评、同伴互助及编程练习,共有来自195个国家的16万学生注册参与了学习;课程被翻译成44种不同的语言。xMooC拆除了贫富的藩篱、消融了时空界限,共享名校优质课程资源(均衡问题、优质问题);xMooC入学门槛低,任何感兴趣的人都可注册学习,且对学习者数量不做限制(公平问题);cMooC则是让学生运用社交软件,围绕专题开展研讨,以建构主义、联通主义理论为指导,属于知识建构型,突显互联网孕育的共享文化和Web2.0创设的用户参与环境(创新问题、个性问题)。tMooC采用基于任务的学习方式,例如在《新媒体传播》课程中,要求学习利用工具独立编写数字故事,而后在网上提交作品,整个过程教师仅起到指点作用(创新问题、个性问题)。MooC强劲来袭对高校教育产生巨大冲击,其开放共享模式也开始向基础教育领域扩展。近期我国C20慕课联盟(高中)的成立[37]即是这一扩展趋势的有力例证。然而,MooC这一新型课程模式体现着开放教育资源从单纯资源到课程与教学的转变[38],其当前对高校教育的冲击最终是否会引发教育的变革需审慎思考,这也需要适应于信息时代的创新教育文化和灵活开放的管理体系的支撑。
  结合上述分析,从教育需求/问题出发,即可归纳出技术促变教育的可为因素及技术支撑下变革与创新发生所需协同配合的社会-教育可为因素(如下表所示)。
  四、技术促变教育的策略《世界是平的》一书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曾说道:只有当新技术与新的做事情的方法结合起来的时候,生产力方面巨大的收益才会来临[39]。技术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对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技术本身不会创造伟大,需要具体策略指引才能发挥技术对教育变革的支撑作用。
  (一)利用技术促进教学变革的策略空间1.策略空间设计教学过程作为教育的微观和具体的实施过程,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支持教与学是教育变革的核心。笔者曾就利用技术促进教学变革的策略问题展开过讨论[40],参考B.Means等在题为《用教育技术支持教育改革》报告中对教育改革核心的认识,即教育改革是使学生变被动型学习为投入型的学习(EngagedLearning),让他们在本真的(Authentic)环境中学习和接受挑战性学习任务。教育中应用技术的最终目标应该是促进学习形态由低投入(被动型,利用技术强化教学)转向高投入(主动型,利用技术创新学习)。而用于教育的信息技术从性能上讲有高低之分(暂且称为高技术和低技术)。由此可建立一个利用技术支持教学变革的策略空间(如下页图2所示),包括六种基本的技术应用方案。假设教育变革的起始点是低技术支持的低投入型学习,这也是目前我们的教育状态。为实现教育变革,可以选择以下变革策略。(1)一次性简单策略(A→B):教学过程中越来越多地使用高技术来支持教师教学授递功能,但教7TheoryofEducationalTechnology2014.1中国电化教育总第324期理论与争鸣学模式无根本改变,学生仍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2)(A→C):用低技术支持投入型学习。假定教学模式有重大改革,贯彻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教学中应用一些比较普通的媒体技术作为辅助手段;(3)(A→D):用高技术支持投入型学习。假定在教学中以技术为重要手段,并且教学模式有了重大改革,体现了革新教学的许多特征;(4)二次性简单策略(A→B→D):先用高技术支持被动型学习,而后转向投入型学习;(5)(A→C→D):先用低技术支持投入型学习,而后进化为用高技术支持投入型学习;(6)综合性策略,突破线性思维框架,在不同教学阶段,针对不同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采取不同的技术应用模式。
  2.电子书包教学应用推进策略解析考察近两年国内外电子书包教学应用实践可以发现,电子书包俨然成为教育信息化革新发展的新一轮实践热点。在上图2所示的策略空间内来分析电子书包教学应用推进策略具有典型性,也对推进电子书包教学应用具有现实意义。一个完整的电子书包教学应用环境涉及物理环境(电子课桌、交互显示设备、无线网络),软件环境(课堂交互平台、教学服务平台),数字资源(电子课本、教学资源、学科工具)及与环境相适应的应用模式。基于电子书包创设的技术丰富环境重构了整个课堂教学环境,改变了课堂中传统的“秧田式”座位排列,丰富了课堂的教学组织形式(可根据教学需求动态调整教师讲授、独立学习、小组讨论三种教学组织形式),创设了信息对称的课堂教学空间,课堂教学环境的重构必将引发创新学习实践。就目前各地的试点工作来看,电子书包教学应用试点的重心大多聚焦于课堂教学应用层面。对于真正需要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体现其个性特征的“课外”“校外”非正式学习仍没有给以足够的力度支持[42]。结合具体课堂教学应用案例的分析可以发现,当前电子书包试点工作不乏有协同探究等教学应用模式[43],但课堂应用以丰富课堂授导教学为主,如电子书包整合了各类数字化学习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形式,从而支持教师知识陈述、例证、呈现情景;课堂中实现了学生反馈或答题结果的快速汇总,可即时诊断学生学习情况,从而便于教师调整教学内容,开展差异化教学或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指导;同时电子书包创设的信息对称的学习空间,方便学生获取信息,这些信息可来自网络、教师或同伴,学生也可很便利地交流信息。当前应用策略对应图2中的A→B,并未跳出传统教学流程。这在电子书包试点阶段是需要的,已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教与学。为实现应用创新,真正发挥技术价值,推进电子书包教学应用的可行策略是在一段时间的强化教学实践后(A→B)实现基于电子书包的创新学习(B→D)。而要实现这一转变,在加强技术支持的同时,涉及社会-教育因素的多个方面。如教育理念的更新,跳出传统教学应用框架,评价体系的创新,以及实践环节的加强和透过实践的深入反思。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