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瞭望世界教育变革风云,推进教育信息化已成为各国抢占教育发展的制高点。该文聚焦技术正在引起哪些教育变革、为何说教育变革需要技术支撑,如何善用技术促进教育变革三个问题,从学习方式的变迁与创新、教育资源的开放与共享、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生态化发展、学习环境从数字化走向智能化、课堂教学变革新风向、新的教育技术研究范式六个方面扫描技术正在引起的教育变革;从改变学习者学习方式、认知方式、参与者之间的教育关系、学习生态、增加学习机会五方面阐释技术促变教育基本原理;基于信息技术—社会—教育变革互动结构分析,从教育需求/问题、技术可为因素、社会-教育可为因素构建三维空间分析技术促进教育变革的作用点;构建技术水平、心力投入二维空间提出利用技术促进教学变革的策略;并主张以智慧教育引领信息化教育变革;最后从教育文化的视角阐明技术促变教育的实质。
【论文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变革;智慧教育;教育文化一、引言当前世界教育变革风云迭起,推进教育信息化已成为各国抢占教育发展的制高点。2010年11月美国教育部教育技术办公室正式发布《美国教育技术规划2010》,题为:“变革美国教育:以技术赋能学习”(TransformingAmericanEducation:LearningPoweredbyTechnology,NationalEducationalTechnologyPlan2010,以下简称《NETP2010》),提出技术赋能的学习模型,努力寻求教育系统的整体变革,全面提升教育生产力[1]。其他一些国家和机构也相应发布了计划报告与白皮书,寄教育变革的希望于技术,如澳大利亚进行的为期7年(2008-2014年)的“数字教育改革”(DigitalEducationRevolution)、英国政府于2005年发布的“利用技术促进学习”(HarnessingTechnology)计划。在各国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大背景下,我国也积极开展行动。2010年5月我国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中专列一章阐述教育信息化,并开宗明义:“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确定了教育信息化的战略地位。紧接着,2012年3月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要求“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的创新与变革。”回顾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九五”期间多媒体教学发展和网络教育启蒙期;“十五”期间多媒体教学发展期和网络建设发展期;“十一五”期间网络持续建设和应用普及期[2],十多年间“校校通”计划、“农远”工程、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建设、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等多个项目的落实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进入“十二五”以来,按照教育部提出的“三通两平台”建设目标,引发新一轮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热潮,特别是近期“电子书包”“教育云”等新技术的应用,值得我们关注。
诚然,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变革的观点已得到普遍认同,近年来各国教育教学改革实践都日益昭示信息化的重要性。信息技术正在引起哪些教育变革、为何说教育变革需要技术支撑,如何善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变革?围绕这三个问题,我们将扫描技术正在引起的教育变革、阐释技术何以促进教育变革、分析技术促进教育变革的作用点、提出利用技术促进教育变革的策略,为投身于教育信息化2TheoryofEducationalTechnology理论与争鸣2014.1中国电化教育总第324期建设的相关研究者与实践者明确方向,从中发现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二、技术促进的教育变革关于教育教学中技术的发展及应用趋势,国际新媒体联盟(NewMediaConsortium,NMC)所发布的地平线报告(HorizonReport)是其显示器与风向标[3]。概览2004-2013年地平线报告中所列出的技术,其预测的发展与国内教育信息化中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存在多方面的吻合。国外研究者从数百篇文章、博文和网站中提出8大教育趋势,分别是移动学习、云计算、泛在学习、BYOD(自带设备)、数字内容、翻转课堂和个性化学习[4]。结合技术演进及以上研究、实践热点,以下将从不同的线索来谈技术促进的教育变革。
(一)学习方式的变迁与创新上个世纪90年代末网络教育在我国起步并快速发展起来。以技术发展为脉络,从传统的印刷技术、面授辅导等知识传播(函授教育),到广播电视、录音录像的学习媒介(广播电视教育),再到计算机网络等信息通讯技术的利用,英国开放大学、我国电视大学开放理念及创新方法的实践过程为我们展示了网络教育的变迁路线。而后高等教育领域,熟知的美国凤凰城大学、我国68所试点网络教育学院的建立;基础教育领域,各类虚拟学校、网校的建立;社会教育中层出不穷的考试辅导类、技能培训类、职业认证类网络教育机构的发展,又不禁为我们展示了网络教育的增生路线。根据2012年数据,至1999年我国网络教育学院试点以来,累计注册学生1000余万,已毕业600余万;非学历培训1000万多人次;开设396个专业,专业点2292个,覆盖11个门类[4]。再看基础教育领域,根据北美在线教学协会公布的第五次年度报告调查结果,至2007年9月为止,全美有42个州提供K-12在线教学服务[5]。2011年《跟上K-12在线教育的步伐:年度政策和实践调查报告》(KeepingPaceWithK-12OnlineLearning:AnAnnualReviewofPolicyandPractice)显示,K-12在线学习的发展促成全美基础教育在线学习产品和服务产业快速发展[6]。
当前移动计算技术、泛在计算技术、移动设备的发展,形成继在线学习(e-Learning)之后移动学习(m-Learning)、泛在学习(u-Learning)研究的新趋向[7]。较之e-Learning,m-Learning借助移动设备和无线通讯技术,任何学习者都能够在任何时间和地点进行学习,满足知识半衰期缩减下人们快速更新知识的需求。U-Learning在泛在计算技术支撑的环境下,能随时觉知与学习者相关的个人信息、环境信息、知识信息等,并将信息空间中与当前情境最匹配的信息反馈给学习者,学习者处于较为主动的学习状态[8]。即u-Learning不但支持m-Learning强调的与移动设备的交互、学习者通过移动设备与学习内容交互以及与其他人的社会性交互,还支持学习者与现实世界的交互[9]。从移动水平(Levelofmobility)和嵌入水平(LevelofEmbeddedness)两个维度[10]来看,泛在学习环境属于嵌入水平较高、移动性最高的一种。斯坦福学习实验室(StanfordLearningLab)的一项研究表明:学习者往往是在一定“零碎”时间中进行,学习者在“移动”中,注意力是高度分散的,需要具备“碎片”式学习经验与获取知识的主动性[11]。泛在学习环境则能构建这样一种无缝学习环境[12],学习者可在不同的情景中学习,并能够通过作为媒介的移动设备,简单、快速地实现学习情景和学习方式的切换,更好地融合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同时基于情境感知,学习者可主动获取知识。
(二)教育资源的开放与共享运用信息技术推动全球知识开放与共享的理念发端于2001年麻省理工学院(MIT)启动的开放课件项目(OCW)。UNESCO为推动OCW进一步发展,提出开放教育资源(OpenEducationalResource,OER)的概念,即“希望共同发展为全人类所使用的普遍性教育资源”[13],随后OER的理念及实践活动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知识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免费、开放地获取教育机会是人类的一项基本权利[14],开放教育资源建设可以让普通民众免费、开放地获取丰富优质的学习资源,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教育的公平、民主化。英联邦学习共同体主席约翰·丹尼尔认为:迅速增长的网络互联与膨胀中的开放教育资源库的结合具有革命性的前景[15]。全球名校视频公开课、非营利组织TED(Technology,Entertainment,Design)教育栏目“TED-ED”的课程视频、可汗学院微视频、当前兴起的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assiveOpenOnlineCourses,MooCs)均对推动全球知识共享具有深远意义。我国2003年成立中国开放教育资源协会(CORE)、启动精品视频课程建设项目;2010年起网易、新浪等多家媒体推出的全球名校视频公开课项目;2011年启动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项目、首批20门“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向公众免费开放;2013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加盟edX、Coursera,这一发展轨迹也展示了我国在OER运动背景下的积极行动。
(三)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生态化发展3TheoryofEducationalTechnology2014.1中国电化教育总第324期理论与争鸣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是教育信息化公共支撑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纲要》在“教育信息化建设”重大项目中提出“建设有效共享、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公共服务平台”。云计算的出现,为构建新一轮信息化环境所采用的技术架构,实现系统互联、资源共享、应用互通,降低消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信息“公用电厂”的隐喻形象地展示了云计算在教育信息化变革时代的作用和地位。云计算引入教育领域,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适宜采取一种半虚拟化的“混合云”架构,即构建以本地云和本地数据中心为基础,同时也可与外部云进行资源与服务的“纵向整合、横向关联”;基于教育管理云实现从数字化校云到市(县)教育云,再到公共教育云的纵向服务聚合;通过教育资源云实现个人云、学校云、家庭云、社会公有云的横向关联[16]。
如此构筑的教育公共服务云平台将以优化的技术架构,驾驭复杂教育业务,实现教育业务整合愿景;统一储存各类用户数据,解决不同系统间数据交换问题;提供分布式存储、良好的容错能力,保障平台稳定、可靠运行;转变当前教育信息化系统“梅花桩”现象,实现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生态化发展。学习者在这样一个消弭了网址的数字化学习空间中,将突破时空界限,实现全天候、按需接入的学习。
(四)学习环境从数字化走向智能化1998年,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在其题为“数字地球:21世纪认识地球的方式”的演讲中提出“数字地球”的概念,此后全世界普遍接受了数字化概念,并引出数字城市、数字校园等概念[17]。2008年,美国IBM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彭明盛在报告《智慧地球:新一代领导议程》中提出“智慧地球”概念,随后催生出智慧城市、智慧教育等新的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