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6:我感觉隐者像大山一样沉稳、朴素,不慕虚荣,胸怀博大。
【现场观察:由景物展开的多维联想、喁喁对话,让学生的思想触摸到了藏于其间的隐者,他就这样若即若离、若无似有,如松般昂然,似山样伟岸,比云更高远,跟自然交融,人与象合一……所谓隐者,就是诗人目之所及,也是学生目之所及而后揣摩遐思的一切之化身。】
师:是的,松、山、云,几乎就是隐者的化身,他们已经融为一体了。一次不遇,竟然让这首诗有了无尽的意味,留给了我们如此丰富的想象空间。其实这首诗写的正是贾岛本人的真实经历。
(学生默看贾岛的生平。)
师:读完贾岛的一生,你是否有话要说?
生7:我在想,也许是生活的穷困和潦倒,也可能是官场的不如意,让诗人对品性高洁的隐者和轻松的隐者生活充满向往。
生8:诗人寻访隐者,是希望心灵追随隐者的境界,那就是与世无争,淡然平静。
师:他寻到了吗?
生8:寻到了,就在松、云、山的身上。
师:如此说来,虽然寻访未遇,却遇见了青松、高山、白云,诗人还有必要为“不遇”而失望吗?
生9:不会失望,因为他们的心已经相遇了。
师:你们理解了这首诗,理解了诗人。生活在现代的人们,不可能做一名隐者,然而在这个纷纷扰扰的世界,更应该保持和追求的是一份内心的纯净。著名诗人,也是隐者的陶渊明的《饮酒》诗,相信也会给大家带来思考。
(学生阅读、交流《饮酒》诗。)
[学后思考]
果戈理说:每一个字都是无底的深渊。语文的确是一门怎么说它丰富都不过分的学科。一个汉字,就是一种文化。一个词语,就是一个精神符号。在捧起一个文本的时候,既看树木亦看森林。不一定要告诉学生,文字背后有什么,但是教师可以告诉自己:我应该读出什么,我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我能以怎样的方式让他知道。因为教师的眼光决定了学生所得的大小、多少、长短、厚薄。反之,一个在解读教材的过程中缺失了文化视角的老师,带给学生的课堂生活必然是寡淡索然,削减甚至丧失语文本身的文学力量。因此在完成基本的知识理解、能力培养、思想熏陶之外,我以为老师还应兼顾教学审美,恰如其分地链接起散落在文本字里行间的“珍珠”,将语文素养的触角扩大、延伸、勾连,组合成一个广阔深远的气场,让学生沉醉在语文的世界里尽情呼吸它的美。
拓展阅读《饮酒》诗,使课堂结尾不是“到此结束”,而是“从这里出发”。有余味的语文,就是一座“桥”,连接的是古与今,打通的是想象与现实,指引学生带上思考的种子,沿着这座“桥”向前走,思考的种子将不断萌芽、发育、壮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