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流于理论讲解,将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化和理论化,不能真正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三)高校普遍缺乏高质量教育课程资源 由于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兴起较晚,创业教育的经验模式和理论研究尚未深入,导致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普遍缺论文发表乏高质量教育课程资源,理论基础较为薄弱,这也严重阻碍创业教育融入到整体教学体系中,使得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没有和学校其他专业学科教育形成有机融合,从而导致其脱离专业优势的有效依托。 三、创业经济背景下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高校领导高度重视,更新创业教育观念 学校领导应该统一思想,正确认识到创业教育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意义,并对学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进行顶层设计,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在政策规定上有效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开展,并且在整合学校相关资源的基础上为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良好的硬件设施,从而有效保证大学生创业教育在高校的顺利开展。而大学生创业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我们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更新创业教育理念,改革创业教育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在创业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创新精神的培养,在创业实践教学中应加强创业技能的培训,完善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确立大学生创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二)加强创业师资建设,拓宽就业教育指导 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刚刚起步,急需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创业师资队伍,以便更好地发挥骨干教师队伍的示范引领作用,为高校创业课程的开发和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因此,相关高校应该高度重视大学生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方面应该采取学校培养的方式对学校现有创业教育教师采用下企业的方式丰富其企业实践经验,同时,应该大量聘请有过创业实际的优秀企业家、经济管理专家、创业投资家、工程技术专家等来学校担任创业教育的兼职老师,从而满足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师资需求。同时,在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时侯我们一方面应该通过专业教育渗透创业教育理念,同时应不断延伸和拓宽就业指导内容,赋予其新内容,使学生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 (三)树立自主创业意识,积极参与创业实践 当代大学生应该正确认识到我国当前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主动改变就业理念,在日常学习和教育活动中主动培养良好的创业意识,明确自主创业能力是新形势下优秀大学生在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能力。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时侯应该重视培养其自主创业意识,在教育过程中注重激发其创业兴趣,利用对大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促使当代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创业动机,进而将创业能力的自我培养作为自己学习的重要目标。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应该认识到创业实践对创业意识的重要指导作用,主动积极参与到实验实训、创业计划大赛、创业社团等各种校内外创业实践活动,在参与创业实践活动中培养自身良好的创业心理和创业态度,并且提高自身的创业技能和创业意识。 (四)深化创业教学改革,优化教学管理制度 高校创业教育是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大学生创业教育并非一个孤立于现有高等教育体系的教育,而是对现有高等教育体系的补充和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将其和学校其他专业教育进行有机的融合,并且在日常教学中主动渗透到高校的教育教学和社会实践环节之中。高校在设计和完善大学生创业教育培养模式时,应该深化创业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对高校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针对当代大学生设计出一套实践与理论相互结合的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科学的创业课程教学大纲,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意识、创业技能、创业观念和创业能力诸方面的培养和提高[4]。在课程设计时应重视加强创业教育课程和高校其他学科课程的相互配合和相互支持,从而帮助当代大学生系统提升自身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实现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最佳效果。另一方面,学校可以适当调整高校学籍管理制度和考试制度,以适应有创业意向和创业条件的在校大学生,通过优化教学管理制度和制定特殊的政策鼓励与支持其进行创业。 参考文献: [1] 施永川.大学生创业教育面临的困境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10(21):71-75. [2] 夏永全.论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湖南社会科学,2009(01):163-165. [3] 祝虹.大学生创业教育初探[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6):132-135. [4] 刘素杰.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探讨[J].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5):29-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