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以工科类研究生为研究对象,结合我国研究生创业教育存在的种种现状和我国工科类院校的特点,提出“融入式”创业教育模式的概念,并从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实践体系和保障体系方面深入阐述了如何将创业教育的理念融入到工科类研究生的具体教育中,有效推动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促进高层次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 工科类;研究生教育;“融入式”;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4)05?0042?04 自1997年我国试点创业教育以来,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受到了国内许多高校的有益的、自发性的探索。很多高校如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结合高校特点,各自形成富有特色的创业教育理念和体系。由于历时较短,我国高校研究生的创业教育理念尚显模糊,也无法有更多的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自身发展需要,创业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如何更好地面向工科类院校研究生,将创业教育与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结合起来,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结合起来,不断提升工科研究生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是我国工科为主的研究型大学必须面临的新课题。因此,本文拟结合我国高校培养研究生的现状,积极探索工科研究生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融入式”创业教育模式与工科研究生教育的有效耦合,以使我国工科类研究生创业教育进入推进阶段,促进创业教育持续有效地开展。 一、工科类研究生培养中融入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科学技术的快速变革,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社会对高等教育“培养什么样人和怎样培养人”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20世纪80年代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21世纪国际教育发展趋势研讨会上,提出了“创业教育”的教育概念,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目前,世界上有美国、英国、日本等600多所知名大学都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也得到了迅猛发展,实现了由精英式教育向大众化过渡,我国研究生教育也顺势进入了跨越式发展的阶段,2012年全国在读研究生总数达172万人,位居世界前列。随着研究生规模的日益扩大,研究生的就业形势被迫走上“囧途”,研究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凸显。我国研究生教育大力推行创业教育,努力培养研究生创新意识和树立创业精神,使其成为具有潜力的高端科技创业人员,也开辟出解决就业问题的新途径,是顺应时代潮流的需要。 (二)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需要 自2003年研究生扩招以来,研究生数量日益攀升,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研究生培养的质量。某些高校一味地追求研究生规模化发展,而盲目设置硕士点,忽视了社会发展和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因而出现高校对研究生重视程度不够、培养能力不足、培养要求偏学术性、对研究生实践应用能力与创新性能力培养欠缺等问题,导致少数研究生是理论和学术的“傀儡”,是创新和创造的“低能儿”,这也影响到研究生不能真正发挥对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的推动效应,潜在性价值无法得以真正凸显。但创业教育自身蕴藏着丰富的创业思想和创新引力,可以弥补当前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的缺陷,通过创业知识和技能的阶段性渗透和广泛性 辐射,使研究生潜移默化中获得创新意识、创业素养和技能体验,可以充分调动研究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创新和创业能力,产生新的创造性成果。创业教育还蕴含着很多学科领域的知识,囊括了关于金融、财务、人事、市场、法规、管理等方面,能优化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是对研究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合理补充,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1]。 (三)是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需要 研究生教育应基于本科教育,但又高于本科教育。本科教育更强调对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某一专业领域的基础知识和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与职业技能,而我国工科院校的研究生已经接受了系统的专业教育,其教育则强调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即以培养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为根本目的,引导学生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取得一定的创造性成果。创业教育内涵即体现了培养教育对象的自主创业意识和提高他们的自主创造能力,因此创业教育的融入适应了研究生教育培养人才的内在要求,有助于促进高校培养一批又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研究性人才,为推动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科技的发达产生一定的效应和成果[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