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只有时刻关注学生的真实生活,筛选生活性的课程素材,同时给予学生系统的活动任务,才能唤醒学生的发现、研究、探索欲望,才能有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才能缩短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距离,才能使教材向生活拓展、课堂向社会延伸。 【关键词】课程素材 主题意义 活动策略 实践渠道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需要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作为教师,如何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唤醒学生发现、研究、探索的欲望,调动他们的内在动机,使学生有效地参与学习过程,是亟待研究的问题。 一、筛选生活性的课程素材 品德教育植根于生活的土壤。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时刻了解学生的需要,广泛搜集、筛选、吸收来自于学生生活中的素材,从学生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里产生教学活动的主题。 比如,课前做一些关于现实生活的小调查,就不失为拉近教材与学生生活的好方式。品德教学需要学生对真实的生活进行观察、思考、反省、体验,因此设计调查表有很大的学问。首先,教师要考虑的是学生是否愿意给出真实的回答;第二,设计的问题能否真实反映学生身上出现的问题。比如,教学苏教版品德四年级下册《媒体连着我和你》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生活中的电视”的学习中,教师可在课前进行“学生喜爱的电视节目”的调查。让学生对喜爱的电视节目进行自我判断和梳理,然后教师进行汇总。“电视”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通过调查,教师可以在课前了解学生的喜好,发现学生生活中关注的、须要解决的问题,从而制订出可行的教学目标,确定一个大家都感兴趣的沟通点(如:动画片的喜与忧),论文答辩在开放的教学活动中引领学生畅所欲言,探讨实际问题,并最终建立一种关心生活的态度。这种从学生生活需要引出的话题显然能受到学生的欢迎,同时也能引领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体验中走向更好的生活实践。 二、设计综合性的活动策略 德育原理告诉我们:一切教学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才能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精神财富,才能使学生得到发展。因此,活动是教学发生的基础,是调动学生学习潜能的最佳方式。我们可以考虑给学生一个系统的活动任务,使他们有充分的自主计划、活动、思考、改进、展示的时间和空间。 这是一位教师执教的苏教版品德二年级下册《春天在哪里》一课中“感知春天”的一个片段。 师:春天在什么地方呢?老师这儿有首歌,歌曲会告诉我们答案。 (生欣赏歌曲《春天在哪里》。) 师:听完了歌曲,告诉老师,小朋友都到什么地方去寻找春天? 生1:可以到青翠的山林里寻找春天。 生2:可以到湖水的倒影里寻找春天。 生3:还可以通过小朋友的眼睛寻找春天。 师:春天在眼睛里,同学们,周末和爸爸妈妈去踏青了吗?你的小眼睛又观察到了什么?(视频出示)这是昨天老师邮箱里收到的你们周末拍的照片,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大家眼中的春天吧。 师:春天不但在小朋友的眼睛里,她还在我们的耳朵里。你听到了哪些春天的声音?你还听到了什么? 生1:我听到了小鸟的鸣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