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让学生在竞技活动中释放学习的冲动和热情。 小学生热情好动,若能在教学中适时植入趣味性比赛,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将教学趣味化,需要教师走近学生,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让学生学得真切,学得饶有兴致。纵观小学各年级教材,其中的内容都可以转化为一些趣味性的活动,都可以以各种趣味性的比赛来完成教学任务。比如:低年级拼音教学,可以开展“找朋友”“开火车”“打电话”“猜谜语”“讲故事”“编歌诀”等比赛活动,进行趣味性的拼读和识记。低年级识字教学,可以采用“欢乐对对碰”“谜语识字”“头饰表演识字”“开火车识字”等形式,引发学生积极地投入。可以用“找朋友”“穿衣戴帽”“走迷宫”“摆擂台”“摘果子”等活动,巩固学生的识字成果。这些活动都切合儿童的文化需求,能引发学生积极的求知和探索。 三、植入艺术元素,让课程富有儿童语言的色彩 小学语文教学应当正视和尊重儿童的语言特点,并以恰当的方式促成儿童语言的发展,让儿童语言不失其特有的韵味和色彩。 1.铺陈艺术情境,让学生的表达本色自然。 与成人一样,儿童的本色言说需要一定的氛围和语境。什么样的氛围,就一定能够催生出什么样的潜质和禀性。语文教学常以可感的画面和音乐,渲染适切的环境,让学生倾情投入、真情表达,呈现出儿童的天性和自我。比如: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水乡歌》一课时,一位教师首先为学生呈现了一幅水乡的水彩画,让学生在图画的欣赏中,感受小桥、流水、人家的那份恬静与优美。当学生的情感完全沉浸在水乡的画面后,教师要求学生试着读一读下面的这两句话:“水乡什么多?水多。千条渠,万条河,池塘一个连一个,处处绿水荡清波。”接下来,请学生说一说读了这句话有什么感受?于是,有的学生说:“我仿佛来到了水乡,看到了一叶叶小舟在碧绿的清波上荡漾。”“我仿佛来到了水乡,看到了一株株水草在碧绿的河水里摇曳。”“我仿佛来到了水乡的小河边,看到了成群结队的鸭子在水中嬉戏。”……教师继续问:“假如你真的来到了水乡,你最想做的是什么?”有的学生说:“我想把它画下来。”“我想弯下腰尝一尝水乡的味道。”“我想把它拍下来,挂在自己家客厅的墙壁上。”……求知的路上,学生不光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更流淌出了诗一样的语言,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都绘就了一幅江南水乡的画卷,让我们仿佛听到了水乡人的欢声笑语,嗅到了江南水乡特有的气息。 2.丰富肢体对话,让学生自由畅快地表达。 肢体语言也叫体态语言,具有信息沟通和暗示的作用,它不光能够引发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点,更能够融洽和默契师生之间的关系,收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教学效果。但凡优秀的教师,都特别注重肢体语言的运用,唤起学生的求知热情和自我表达欲望,使课堂教学更生动、更完美、更富有艺术感染力。优秀的语文教师在朗读和讲析课文时,其表情总是十分丰富的,是会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而变化的。高兴时眉飞色舞,激昂时昂首挺胸,焦急时搓手顿足。这类丰富的体态语,无疑会使教师的教学潇洒自如、华丽生辉,更会唤起学生的兴致和热情,让他们的学习呈现出完全自我和本真的状态。 四、体悟善恶情绪,让课程富有儿童审美的意味 儿童的审美是他们自由而本真的生命活动。在与审美对象的自主交往中,儿童创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意义世界,也获得了审美愉悦。 1.走进儿童世界,赋予学生审美的趣味性。 趣味性是儿童审美的倾向,也是引发儿童持续审美的动力。儿童对事物的美丑与好坏判断,大多取决于事物本身有无趣味。儿童总是喜欢生动活泼、充满趣味性的活动。因此,教学中,倘若要引发儿童的审美意识或价值判断,就不能硬生生地将事物或认知对象直接呈现给学生,而是要将认知对象融入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饶有兴致的活动中,自然生成对认知对象的审美倾向和价值判断。比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理想的风筝》一课,给我们展示了刘老师积极乐观的内心世界。这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就是文中传达的一种审美倾向,但这种审美倾向却不能直接告诉学生,因为学生没有这方面的活动体验,也就不会有太深的理解和认识。为此,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放风筝,并在放风筝的追逐和打闹中,引导学生体会刘老师和学生一起放风筝、追逐风筝时的快乐心情,并从中悟得刘老师对生活的热爱。这种审美与追求,是在趣味活动中习得的,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会深深地扎根于学生的心里。 2.呈现形象之美,赋予学生审美的愉悦感。 愉悦感是儿童审美的又一种特性,直接决定着儿童的喜恶和是非判断。在审美活动中,儿童的直接观感非常重要,他们往往会以事物的外在形象(形式)为首要的审美取向。通常看来,儿童喜欢感知鲜明的对象,如对比强烈的色彩、简洁明快的旋律和韵律等等。另外,儿童喜欢优美的、赏心悦目的艺术和景观,这与他们天真烂漫的童心是相协调的。比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花瓣飘香》一课,需要抓住一个“美”字,引导学生去文本中捕捉美、感受美。有美的景物:红艳艳的花朵,带露水的花瓣;有美的人物:可爱的小姑娘;有美的情感:小姑娘爱花、惜花、爱妈妈。整篇文章清新淡雅,宛如一首清丽的小诗,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沁人心脾。读完全文,学生感受到的不只是花瓣飘香,更是小姑娘美的心灵、爱的情怀香气四溢。 儿童文化视野下情趣化语文课程是立根于儿童生命文化,并促成儿童道德生命和文化生命成长的一种课程,具有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它必将成为语文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并最终引领教师走向语文教育的春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