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语文是一门最具思想情趣和文化内涵的课程,其丰富的思想涵养和浓厚的生活质感,理应成为一门最有意思的学问。但语文课程的“有意思”和“光鲜”,需要以儿童文化的视角去观照和发掘,才能生发出应有的情趣和魅力,进而让儿童真正地喜爱和走近语文。 【关键词】儿童文化 情趣化 语文课程 情趣化语文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必须立足于儿童文化,从儿童认知心理和终身发展来进行定位和思考,确保课程实施的适切性和有效价值。通过近几年的研究与实践,笔者有了一些自己的理解,以下试从四个方面谈谈这方面的做法和体会。 一、突破文本视界,让课程富有儿童生活的质感 生活,是一切知识的源头,也是儿童认知的不竭源泉和动力。儿童对自然和生活有一种天然的情结,让儿童的学习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是一种儿童精神世界的回归。走出文本,对接生活,让学生的学习具有生活的质感,是语文教学人性化的必然要求。 1.让课程走进真实可感的生活。 儿童的学习首先是直观和感性的,这是由儿童的认知心理所决定的。由于儿童的知识储备极其有限,他们的理解力和思维判断还很不成熟,对事物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借助现实的“场景”或直接感知。唯有如此,才能唤起他们对未知领域的兴趣并由此进入积极的学习和探究状态。基于儿童的这一认知特点,我们的语文课程必须回归儿童触手可及的自然与生活,让儿童在品味生活的过程中去理解和把握文本的真意。比如:学习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春雨的色彩》时,如果只从书本上了解春雨的色彩(绿色、红色、黄色),就显得太过单调和乏味了,学生不仅没有学习兴致,更会对文本中的内容囫囵吞枣、一知半解。因为文本中涉及的油菜花、蒲公英、杜鹃花等,有些学生从未见过,何谈知晓这些花的颜色?学生对这些事物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又何来学习的热情?相反,如果带领学生走进春雨绵绵的现实世界,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春雨,欣赏雨中的风景,感受春雨的滋润,他们定然会在真切的体会中描绘出春雨的色彩。对学生来说,这种认知和学习不光情趣盎然,更是一种深刻的体验,既化解了文本内容,也让他们的个性得以舒展,一切都会不言自明。 当然,语文课程的生活化,并不只是走进现实场景,也包括对已有生活积累和体验的咀嚼与回味。比如:在学习《春雨的色彩》时,可以让学生回忆自己经历的春天,让学生说出自己对春的理解和感受,并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样,在教师的引导和激励下,学生就会打开曾经的记忆,一幕幕回味和咀嚼记忆中的春天,一点点找寻印象中春的足迹,让自己回到真实的“世界”中去,悉心领略和揣摩原汁原味的“生活”。当心中的“生活”和情绪喷薄而出时,学生便会饶有兴致地表达“生活”,或以绘画,或以歌唱,或以白描,或以诗歌来诉说春天的故事,说出对春的理解和感受。 2.让课程充满丰富奇异的想象。 儿童是天生的梦想家。儿童的世界充满无限想象,想象几乎塞满了一个人的童年时光。爱因斯坦说:“对一个孩子来说,想象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生活。”可见,缺乏想象的生活,对孩子来说是残缺不全的,也是极欠情趣和韵味的。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也应关注学生的想象力,适时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一个开阔的想象空间。唯有如此,才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让语文教学多一些生活的情趣和色彩。比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半截蜡烛》一课,母亲、哥哥、妹妹一家母子三人,在每一次危险来临时,每个人都做出了大胆而巧妙的举动,文中有较为细致的描写,但对三个人在险境下的心理活动却只字未提,其实,他们当时的心理是很复杂的,对于整个文本而言,这是一块重要的隐性资源,但却是一块很大的“留白”,需要学生悉心挖掘和品味。在教学这一块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发学生联系上下文,想象母子三人的心理活动。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以改写或续写的方式,引发学生想象和联想。比如: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狼和小羊》一课的结尾,狼扑向了小羊……结果会是什么样子呢?小羊一定被狼吃了吗?还可能会出现什么结果?这需要学生的想象,也是他们非常喜欢的学习方式。经过思考和讨论,学生一定会想象出很多合理的结尾,这既深化了对原文的理解,又开拓了学生思维,使学习过程饱含生活的情趣和质感。 二、丰富活动体验,让课程富有儿童游戏的乐趣 玩游戏,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儿童生活的基本形态。将语文课程植入游戏元素,丰富儿童的活动体验,一直是语文课改的努力方向。 1.让学生在角色体验中领悟文本的深意。 课本剧是引导学生进行生活体验的一种有效方式,也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游戏活动,一般用于情境对话,并在对话中体会其中的思想情感。比如: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坐井观天》一课,它的情境性很强,仅靠文本学习和揣摩,学生很难领会其中的寓意,更不会引发积极的探究欲望。倘若施以课本剧的演绎,让学生在角色互动中进行“实景”对话与体验,学生的收获自然是满满的。于是,“飞了一百多里”的小鸟是怎样的动作、神情和语气?青蛙对小鸟又是一种怎样的不屑与傲慢?凡此种种,学生都会自觉地进行思考和揣摩,并真切地表现和表达出来,虽然学生有不同的演绎,但却都能够以自己的方式表现出了小鸟的劳累与诚恳以及青蛙的好奇和浅薄。学生通过课本剧的演绎,不但深化了对文本的理解和认识,更着实过了一把游戏瘾,既学有所获,又心情愉悦。 当然,课本剧表演的过程也是学生进行再创造的过程。这不仅表现在对剧本角色的创造上,毕业论文格式还表现在对课本内容的创造上,这一点教师要特别倡导和鼓励。比如:《坐井观天》一文的课本剧表演结束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设想青蛙如果跳出井口来看看,它会看到什么,说些什么,会是怎样的表现。这样的拓展,就使学生的思维突破了文本的局限,开拓了学生的认知视野和思路,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