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教育论文 >

主线教学的基本程序(2)

时间:2014-08-15 14:24 点击:
首先,品味字词,领会言语意图。第二阶段强调贯通文本,但又不能只见森林,不见树木。如果学生对重点语句不关注,对关键字词不理解,只了解某个教学点写了什么,不了解该教学点怎么写的,就会停留在浅层阅读,就会

 

  首先,品味字词,领会言语意图。第二阶段强调贯通文本,但又不能只见森林,不见树木。如果学生对重点语句不关注,对关键字词不理解,只了解某个教学点写了什么,不了解该教学点怎么写的,就会停留在浅层阅读,就会影响对该教学点的全面把握。尤其是那些看似平常、不太引起注意的字词,其实正是学生走进文本的有效触角,正是打开学生思维、调动学生情趣、训练学生能力的有效载体,正是勾连相应语段和整体把握视点的有效纽带。如果从这类字、词入手,品读教学点,并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的意思,体会字词的表达意图,就可以结合上下文,读懂相应句子的意思,体会到这一个句子的言外之意以及表达效果,最终将品词析句的感受聚焦于整体把握视点,就可以增强关键字词之间的互动,避免因割裂字词教学而造成学生注意力涣散,就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细节,领会文本背后的语意,在整体与部分之间走几个来回,读得进去,也走得出来。只有展开“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语境教学,扣紧生字新词以及关键语句品读,在抓字词知冷暖、扣细节悟真情上下工夫,在咬文嚼字、品词析句上花气力,使关键字词应有的活力充分张扬,才会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融入文本。当然,如果忽视整体把握视点,忽视品悟字词的特定语境,孤立地品味字词,可能不是品读,而是分解、肢解。

  其次,建立表象,还原文本语境。语文是感性的,是借助形象传情达意的,学生要悟得语言文字的表达效果,必须建立相应的表象,还原适宜的语境。加之,小学生主要是通过形象认识世界的,他们的言语活动以直觉思维为主。而文本是现实事物抽象的间接的反映,还原适宜的语境需要具体的直观的感性经验作支撑,需要将对应的语境具体化、形象化,为学生感知、理解、内化语言文字创造条件。这就要求,品读某个教学点时,应注重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活学生相似表象,唤醒学生相似体验,以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受,帮助学生将抽象的转换为具体的,将间接的转换为直接的。如果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观察文中插图、配套挂图、相关视图等,直接感受与该教学点相应的形象、图像、画面,抑或场面、情节、环境等,激发学生产生相匹配的定向联想、逆向联想、类似联想、关系联想、对比联想等,就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相似的情感与表象,加强已有的相似表象与文本语言文字的互动和交融,建立起语言形象,让文中的人与物鲜活起来,让这一个教学点的语言文字还原为动态的生活场景或画面。可见,借助与该教学点相应的表象,激发学生展开适宜的联想或想像,将与该教学点相关联的事物或场景引入阅读,融入感悟,可以促使文本内在的语意附有表象,具体亲切,可以让语言文字因相关表象的激活而鲜活可感。当然,建立表象不应刻意追求花哨的图画实物、动人的多媒体课件。特别是高年级,建立相关联的表象更应趋向理趣和简约,力求通过想像、联系、描述等,突出和强化语言文字的本身魅力,增强还原文本场景的语文味。

  第三,融入情感,增强学习情趣。情趣不仅是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心理基础,更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内在动力。《文心雕龙·知音》里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文本是有情趣的,有生命的,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作品,作品自然会蕴含其情感,会形成一定的情感倾向,这种情感倾向正是学生理解、感悟和内化文本的心理基础。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这表明,教学活动应是情感的交流场。再说,学生自身也拥有色彩斑斓的情感,快乐与悲伤时对文本的感悟是不一样的,小学生的学习极易带有这种个性化的情绪。可见,教师既要与作者以及文中人物形成情感交流,准确把握文本的情感基调,遵循文本的情感倾向,努力营造与文本相宜的情感氛围,又要蹲下身子,以儿童化的情趣,怀情而教,以情激情,或激发、或引导、或定向、或强化、或激活学生相似的情感经验、或升华学生萌动的情感、或激发学生情感表达的欲望,增强学生对这一个教学点的情感体验,引领学生融入相宜的情感参与多方对话,促使学生还原的场景富有童趣和情味,充满生命质感。学生心中一旦生成与某个教学点相宜的童趣和情味,就一定会反作用于自身的言语实践,或披文入情揣摩语言,或角色参与抒发情感,或移情体验感同身受,或言语交流表达悲欢,或感情朗读传情达意,或自由抒怀大胆宣泄……这样,学生基于文本的情感基调,体验作者的情感历程,触摸语言的情感温度,融入文本的情感世界,外显文中涌动的情感,体悟文中活脱脱的生命潜流,适时适势地奏出心弦中最强烈的音符,进而将自身浸润于文本之中,产生情感共鸣,心灵默契,腾起情以言表的欲望,全身心地品读文本。

  第四,生成意象,促进言意转换。重语意告知、轻意象感染是个别语文教师的思维惯性,这违背了语文教学的一般规律。钱理群先生在《语文教育门外谈》中说:“真正的文学作品总是具有极大的混沌性、模糊性,包含多重的(甚至是开掘不尽的)意义,有的意义甚至是只可以意会不能言传、无法明晰化的,作品的价值要在读者的创造性阅读中去实现。”文本经编者修改,虽然核心价值有所明确,但其中一些关键语句的意义仍难以确定,或模糊,或朦胧。如果在领会言语意图、还原文本语境、增强学习情趣的基础上,利用整体把握视点,“搅和”学生生成的相应的感知、经验、情感、想像等,引导学生在已有收获、这一个语句以及文本整体语境之间走几个来回,增进自我感悟及这一个语句与文本整体语境之间的互动和交融,增强这一个语句的鲜活感和感染力,就可以帮助学生生成相应的言外之象,象中之意,生成与这一个语句相应的意象。学生只有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循言得意,举象显情,借象启思,意以言表,在言、意、象、情、思等交融中,才有可能生成意象,才有可能悟到言外之意,语外之意,准确把握这一个教学点的语意以及在全文中的作用。此时创生和利用与该教学点相宜的意象,引导学生运用感性手法,展开有形的意象思维,活化语言感受,转化文本的言与意,与作者心灵相通相融,使文字背后的情思和意蕴形象具体、鲜活灵动,促使文本的关键语句还原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幕幕具体的场景、一段段感人的旋律,可帮助学生读懂语句背后的那份情、那段爱、那颗心、那种味,在言语和意象的同构共生中发展思维,涵养情感。当然,意象的生成是以学生感悟为基础的,有时大可不必点明某种意象,留点模糊,留点空白,反而会成就学生的想像和诗意。

  贯通文本连成线是主线教学的主要环节和关键步骤,只有单个教学点按品味字词—建立表象—融入情趣—生成意象充分地舒展,借助整体把握视点,促进该教学点与其他教学点之间的互动交融才有可能,各个教学点才会形成完整的意义链,才会生成教学活动的主要脉络。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