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多数教师在教学绘本时,往往较多地关注文本内容所承载的思想内涵,更多强调的是情感上的熏陶。事实上,在绘本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形式,学会合理的想象,重视细节的呈现。绘本《彩虹的尽头》的教学,揭示了充分利用绘本的方式:匠心独具,强化巩固常见的概念;独具慧眼,开发可供迁移的语言;关注细节,学习用好常见的标点。 关键词:绘本;语言形式;小学低年级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4)07-0074-03 绘本之所以能够得到学生和家长的喜爱、教师的重视,不仅仅因为它具有绚丽多彩的画面,浅显易懂的文字,还因为这些简单的小故事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内涵。 笔者发现:在小学低年级的绘本教学中,对绘本的教育价值挖掘过少。大部分教师较多地关注文本思想内涵、更多强调的是情感上的熏陶……而这些教育价值仅仅是绘本的一个方面。翻开绘本的另一面,我们发现,绘本教学还可以和写话教学结合起来,引导小学低年级学生关注文本的形式,学会合理的想象,重视细节的呈现……本文以绘本《彩虹的尽头》的教学为例,试着从低年级写话教学的角度,抓住绘本形式上的一些特点,谈谈如何用好绘本。 一、匠心独具,强化巩固常见的概念 《彩虹的尽头》主要讲了獾和狐狸去彩虹的尽头寻找宝贝,一路上,它们遇到了小松鼠、鸭妈妈和兔爷爷,知道了它们的宝贝分别是橡果、小鸭子和回忆。最后獾和狐狸明白了自己就是对方的宝贝,懂得了宝贝不是金的也不是银的,而是能让我们快乐的东西。 低年级学生的写话,如果能做到观点明确、条理清晰、描写细腻,当然是值得称道的。但笔者认为,在写话的初始阶段,学会用规范的格式表达特别重要。针对学生平时写话中不重视、不区分自然段的情况,笔者在教学中作了如下设计: 师:先来听故事。 (精美课件、动情讲述把学生引入绘本世界。故事讲到兔爷爷那一段后,教师稍作停顿。) 师:故事听到这儿,我们来回忆一下。1.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它们去干什么?2.一路上,它们都遇到了谁?它们的宝贝分别是什么呢? (学生们很快有了答案。) (根据回答,教师出示几句话:獾和狐狸去彩虹的尽头寻找宝贝。它们先遇到了松鼠,它的宝贝是橡果。接着遇到了鸭妈妈,它的宝贝是小鸭子。最后遇到了兔爷爷,它的宝贝是回忆。) (教师把这几个句子用动态的方式连接在了一起,在投影上呈现出来。) 师:把这几句话连起来,是不是就是一个自然段了? (有些学生一开始点头称是,但马上有学生否定了他们的想法。最后,大家都明白了:不是几句话连在一起就是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最重要的标记应该是最前面空两格。) (教师出示了句子,帮助学生强化印象。) 【思考】每个自然段开始要空两格,这是一个特别简单的格式,我们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也曾不厌其烦地反复叮嘱,但收效甚微。学生们是真的不懂吗?未必!更多的是对这个知识点不重视。当学习被动接受时,效率就会大打折扣。 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鲁纳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1]绘本正是学生打开独立探究之门的钥匙,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绘本作为特殊的教学载体,比起语文课文,更让他们感到新颖和兴奋。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一切学习内容都是令人耳目一新的。我们就是要抓住学生这种心理,激发他们自主学习探究的意识。这时课堂里的脑力劳动不再是教师的要求,而是学生的自觉行为,这样的课堂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二、独具慧眼,开发可供迁移的语言 在课前研究绘本时,笔者发现这个故事的可利用之处有以下几点:1.每一个小动物出现的场景都符合人物特定的生活习惯。如:松鼠是在松林里,鸭妈妈是在小河边,兔爷爷是在山坡上。2.每一个小故事都是以对话为主。如何用好绘本的这些特点,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创编故事呢?笔者作了以下尝试: 1.关注环境,知道小动物出场地点各不相同 出示文中句子,让孩子们猜一猜谁出场了 (1)就在这时,他们看到了 ,他正坐在一堆橡果前面。 (2)很快,獾和狐狸来到了一条小河边。在草丛中,他们看到了 。 (3)他们急急忙忙爬上一个小山坡,看见 坐在那儿。 通过交流,孩子们明白了獾和狐狸遇见的小动物要符合它们的生活环境,所以创编故事的时候,他们很自然的把青蛙安排在小河里,蝴蝶在花丛中,小鸟在树枝上……这就为故事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合理的环境。 【思考】想象力之于小学生综合发展的重要性已无需再言。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2]什么是想象力呢?想象力是人在已有形象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想象一般是在掌握一定知识面的基础上完成的,不是越奇越好,合理应该成为想象的前提。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创编故事的时候,我们有责任为他们插上翅膀,更有责任引领他们朝着正确的方向飞翔。上面这个教学环节的设置正是给学生提供了一根想象的拐杖,在这过程中,学生是主体,他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进行想象、表达。教师是主导,利用绘本呈现的语言,给学生想象的天空筑上一道安全的围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