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传统意义上的教师进修学校的教师培训功能已经严重滞后于教育发展步伐,集科教研训等功能为一体的新型教师培训平台——县域教师发展中心应运而生,这种功能的转变集中体现在教研员职能的转化。县域教师发展中心教研员的角色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课程价值的传播者,课程实施的指导者,教学改革的推进者,教学研究的组织者,学科团队的建设者。 关键词:教师发展中心;教研员;角色定位 中图分类号:G40-05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4)07-0029-04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的优质均衡化已成为现阶段追求教育本真最重要的表现形式,在教育教学活动的所有因子中,人是最活跃、最积极、最具影响力的因素,高质量的专业化教师队伍是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关键。有鉴于此,各地加大构建现代教师教育体系的力度,完善省、市、县(市、区)、校四级教师发展平台,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积极保障。教育部在2011年启动了国家级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认定工作,江苏省在2012年启动了县级教师发展中心的评估工作,要求通过整合各区、县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教科所、电教馆的职能和资源,建立四位一体的教师发展中心,实现区域内教科研训的一体化。这一举措对进一步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推动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县域教师发展中心有着独特的地位和天然的优势,上接天缘,徜徉于教育研究的精神空间;下接地气,根植于教学实践的肥沃土壤。建立县域教师发展中心,不仅仅是教育资源的整合与高效使用,更重要的是职能的转换,这种转换主要体现于教研员角色的变化。笔者认为,县域教师发展中心教研员的角色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课程价值的传播者 课程价值是具有学科特质、表达学科追求、浓缩学科文化、体现学科精神的学科价值取向,它蕴含于教材,贯穿于教学行为,体现在学生的成长。课程价值是课程文化、课程精神、课程伦理的集中体现,它影响着教师的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和学生观,直接决定了教师的教学行为。每一门课程对学生文化知识的习得、全面素质的提高、健全人格的塑造都具有独特的功能,对课程价值的理解,影响着课程实施的效果和课程改革的实践走向,毕竟,课程是“教育事业的核心,是教育运行的手段,没有课程,教育就没有了用以传达信息、表达意义、说明价值的媒介”[1]。 课程的实施需要通过教学活动来完成。由于教育评价制度的不完善、教育的现实功利性以及教育视野等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不少教师对课程价值的理解缺乏高度,对课程标准的研究缺乏深度,对课程三维目标的把握缺乏准度,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过分聚焦于教学参考书和教材,课堂缺乏学科特质,这就使得学科教学往往停留于知识层面、技术层面,忽视了学生对学科素养和课程精神的汲取,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常常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教研员作为区域学科课程实施的领军者,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对课程价值应该有着深刻的认识,既有理论研究的高度,也有实践探索的深度,还具有课程理解的精度。因此,教研员在指导教学、实施课程管理的过程中,首先必须积极传播课程价值,解剖课程精神,加深课程理解,通过不同的形式、路径和方法,引领广大教师充分把握课程价值的精髓,认识课程的育人功能,用课程理念指导教学实践。因为,没有思想上的正确引领就没有实践上的自觉选择。 诚然,我们也强调校长要有课程理念和课程领导力,一位优秀的校长一定是优秀的学校管理专家和课程管理专家,但是校长对课程的领导主要体现在校长根据国家课程方案和学校的办学目标,领导教师团队创造性地设计、编制、开发、实施课程,侧重于课程管理。因此,传播课程价值,教研员责无旁贷。 二、课程实施的指导者 我国的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管理,这种课程管理的体制赋予中央、地方和学校实施课程不同的职能和要求,教育部主要是总体规划基础教育课程,制订课程管理的政策,确定国家课程的门类和课时,制订国家课程标准,积极试行新的课程评价制度。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国家课程管理政策和本地实际情况,制订本地区实施国家课程的计划,规划地方课程。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从职能分类上来看,课程主要通过学校来实施,但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课程的实施和开发进行指导和监督”[2]。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主要体现在政策保障、经费支持、资源建设、过程监控和宣传培训上,侧重于行政管理职能,课程实施的业务指导应当由教学业务研究机构承担,县域教师发展中心教研员是课程实施最直接的指导者。 课程实施是专业性很强的系统工程,它包含制订课程实施计划、建立课程资源、实施课堂教学、课程实施评价、课程实施矫正等环节。课程的高质量实施是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显著标志,国家课程标准的原则性与宏观性必须和不同区域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现状的特殊性与具体性科学地结合,课程才能得到有效的实施。 教研员角色的特殊性决定了他必须要从本地区的社情、教情、学情等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出发,指导制订本区域的课程实施细则,指导学校结合校情(如学校文化、教师专业水平、学生素质等)科学地实施课程;指导并帮助学校按照国家和地方对课程的规定,均衡设置课程;指导学校根据本地区、本校的具体情况,开发多样性课程资源,建设校本课程;指导学校搞好校际间课程资源的交流工作,为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和学习空间的拓展提供服务。县域教研员和学校教研组在这方面的区别在于他对于课程实施的指导必须观照本地区的所有学校,既要抓住区域的共性发展,又要尊重学校的个性需求;学校教研组则是通过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在尊重校情的基础上进行具体而微的操作。县域教研员之于省、市教研员在此的区别表现为他的指导更具体、更直观,换言之,县域教研员的指导表现为常态化的中观指导,省、市教研员的指导表现为调研性的宏观指导。 三、教学改革的推进者
这里的教学改革是指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改革是历次课程改革都不能回避的话题,也是本次新课程改革的重点,这不仅因为课堂是实施课程的主阵地,更是因为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即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这种学习方式的变化首先必须是课堂教学形态特别是教学方式要发生根本变化,因为“怎么教”直接影响着“怎么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