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就业质量是高职教育“以生为本”理念的最直接体现,它的优劣影响到高职院校以后的就业率。当今社会与用人单位对高职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 在社会能力方面的要求很高。高职毕业生的社会能力和就业质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所以要重视高职学生社会能力的培养,进而提高其就业质量。 【论文关键词】高职学生 社会能力 就业质量 一、问题的提出 高职院校普遍一直关注毕业生的就业率,一方面是教育部将“就业率”作为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指标,另一方面也是高职院校自身发 展的需要。但片面强调“就业率”指标,往往忽视了对就业质量的诉求,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是对高职毕业生权益的侵害。就业质量是高职教育的“以生为本”理念的 最直接体现,它的优劣影响到高职院校以后的就业率。对于高职院校的发展来说,就业质量是比就业率更为重要的指标。高职学生就业质量反映了高职院校的教育质 量,映射出高职院校向国家和社会输送高技能人才的质量。在当前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增强高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内涵 发展的新形势下,高职院校的就业质量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评价一所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高低,其评价标准就在于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是不是为社会所认可。高职 院校的社会认可程度最终取决于毕业生的就业质量。高职院校只有把人才培养与学生就业紧密结合起来,不断追求和提高就业质量,才能实现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才能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一个很好的基础。 当今社会与用人单位对高职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在社会能力方面的要求很高,评价也越来越严格。为了了解企业对高职学生的新需 求,2012年7月,笔者与《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绩效评估与应对策略研究》课题组其他成员采取开放式问卷和专家会议的形式对温州100多家大中小企 业进行调研。调研数据中,“企业最看中学生的能力”依序为:沟通能力或语言表达能力(86%)、人际交往能力(84%)、实践能力(81%)、解决问题能 力(77%)、执行力(73%)、团队合作能力(68%)、持续学习能力(65%)、适应能力(57%)、创新能力(45% )。不难看出,当前用人单位看重的不再是用分数测出来的学业成绩,而是沟通、合作、执行力等社会能力。当前高职学生社会能力缺失通常表现为社会生活圈子相 对较为封闭,较差的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概括而言,就是社会关系的内向性。因此,高职院校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应该关注学生社会能力的养成教 育。培养有较强社会能力的高技能人才应成为高职院校当下最重要的人才培养目标和重要的研究热点。 二、社会能力及就业质量内涵 (一)高职学生社会能力的界定 通过借鉴国内外学者对社会能力界定的成果,笔者认为:高职学生的社会能力是指在一定职业环境内,有效而适当地与他人进行积极交往以实现工作目 标和自我良好发展的行为方式。1998年,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把职业核心能力(含职业方法能力和职业社会能力两大类)分为八 项,其中,职业社会能力包括“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等三项,这三项能力是高职学生从事各种职业必备的社会能力。 (二)高职学生就业质量的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