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分析与讨论
“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不仅采用规则分析,实现以频次为核心的显性经验分析,还运用复杂系统的熵方法,实现以关联为核心的隐形经验分析。经过软件统计分析,药物的四气、五味分布可以看出,现代治疗胁痛的中药药性多偏于温、药味多苦甘,体现胁痛的“温药和之”的治疗原理,以避免过于寒凉,伤阴伤阳,苦能泻热、燥湿、坚阴,多针对于肝胆火旺、肝胆湿热等实证;甘能补、能和、能缓,多针对肝阴不足、肝血虚、肝气虚等虚证,另外胁痛的常见证型有肝气郁结、肝胆湿热、肝郁脾虚、肝阴虚
证、气滞血瘀,说明胁痛的病因主要与情志、饮食等关系最为密切,情志不遂,肝失条达,疏泄不利,气阻络痹,发为肝郁胁痛,也可印证胁痛的病变部位主要在于肝胆,进一步总结出治疗胁痛的常见药物有柴胡、甘草、白芍、当归、郁金、黄芩、川楝子、枳壳、延胡索、茯苓、白术、枳实、半夏、大黄、川芎、陈皮、香附、地黄、茵陈、丹参、党参、赤芍等,具有疏肝解郁、行气活血、清热利湿、健脾化痰等功效。出现频次较高的药物组合有(前10位)甘草柴胡,白芍柴胡,甘草白芍,甘草白芍柴胡,黄芩柴胡,郁金柴胡,枳壳柴胡,甘草当归,白芍郁金,甘草郁金,以性温、味苦、甘、辛归肝脾经的药为主,为临床治疗胁痛经验方中的主要药物,充分验证了胁痛的发病机制,即肝络失和,病理因素不外乎气滞、血瘀、湿热,肝气郁结、瘀血内停、湿热蕴结多属实证,是为“不通则痛”,而因阴血不足,肝络失养所导致的胁痛为虚证,即“不荣则痛”,进一步契合了胁痛的“分清虚实、通则不痛”的治疗靶点,用于临床或可收效。通过软件集成的熵聚类方法,可以聚类获得能够组合成新方的潜在组合。其中有常用的药物组合,如桃仁、赤芍、红花、地龙等;也有不常用的药物组合,如竹茹、白蔻、枳椇等。这些潜在组合通过进一步配伍后可以生成与已有的192首方剂不同的新方,其结果有待于临床上进一步验证,为进一步探索胁痛的组方用药规律提供了线索和启示。
[参考文献]
[1]周仲英.中医内科学[M].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57.
[2]吴嘉瑞,张冰,杨冰, 等.基于关联规则和复杂系统熵聚类研究颜正华治疗泄泻用药规律[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8): 2274.
[3]吴智春,季旭明,于华芸,等.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的治疗老年高血压组方规律分析[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8(7): 649.
[4]杨洪军,赵亚丽,唐仕欢, 等.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治疗失眠组方规律分析[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22): 4.
[5]吴嘉瑞,郭位先,黄秀勤, 等.基于数据挖掘的孟河名医马培之治疗咯血用药规律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4,39(4): 627.
[6]卢笑晖, 单崎伟.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分析卢尚岭教授治疗头风病用药经验[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9):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