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分析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以中医药治疗胁痛的组方用药规律,为进一步挖掘中医药治疗胁痛及新药研发提供参考。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2.0,构建中医药治疗胁痛的方剂数据库,采用软件集成的数据挖掘方法,对方剂数据库进行四气、五味、归经分布,频次统计、证型分布、组方规律、新方分析。通过对治疗胁痛的192首方剂分析,确定了处方中药物出现的频次,常用药对及组合,演化得到新处方15首。研究表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收录治疗胁痛的方剂以疏肝解郁、行气活血、清热利湿、健脾化痰为主,药性多偏于温凉,药味苦甘,体现了胁痛“分清虚实、通则不痛”的治疗原则。
[关键词]胁痛;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方剂;组方用药规律
胁痛是指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期刊网是临床上比较多见的一种自觉症状[1]。胁痛是临床常见的病证,可见于西医学的多种疾病之中,如急慢性肝炎、胆囊炎、胆系结石、胆道蛔虫、肋间神经痛等,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医药治疗紧张型头痛的临床报道也逐年增加,本文收集了2004—2013年现代文献中治疗胁痛的方剂,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分析组方用药规律,为进一步挖掘中医药治疗胁痛提供新思路。
1资料与方法
1.1处方来源与筛选进入CNKI检索页面,点击高级检索,以“胁痛”为检索词,检索2004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所有与“胁痛”相关的参考文献共计1 078篇。
1.2分析软件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2.0,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提供[2]。
1.3纳入标准选择中医以及中西医结合辨治胁痛的所有相关文献,其中也囊括了专家经验介绍文章中含有治疗胁痛并提供治疗方剂的文献。
1.4排除标准诊为胁痛但伴有其他并发症者;综述类文献以及相关实验研究中重复出现的相同的方剂[3];民族医药等治疗胁痛的文献;文献中所列的方剂用药剂量标识不清者;方剂主治病证中除了胁痛兼及其他病证者。根据上述标准,在1 078篇文献中筛选出符合研究条件的期刊文献,整理后共得出192首方剂。
1.5方剂的录入与核对依照上述标准,选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平台管理系统”里“方剂管理”模块,将整理好的方剂逐一录入,考虑录入过程中可能出现纰漏,在完成录入之后,再由双人负责录入数据源的审核,为数据挖掘结果的可靠性提供保障。
1.6统计分析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中的“统计报表系统”及“数据分析系统”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包括频次统计、组方规律、新方分析。
2结果
2.1统计报表分析在统计报表系统中,选择方剂统计,在“中医疾病”栏中输入“胁痛”,点击“开始查询”,后点击“基本信息统计”,可以对胁痛的证候分布、四气、五味、归经等进行统计分析,四气、五味分布见表1,归经分布见表2,胁痛证候分布见表3。
2.2用药频次对符合条件的192首胁痛的方剂中的药物频次进行统计,使用频率高于20的中药有
表1胁痛药物四气、五味分布
Table 1The distribution of "si qi" and five taste of drugs
四气名称频次五味名称频次
2.3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依据药物组合出现的频次从高到低排列,前5位分别是甘草柴胡,白芍柴胡,甘草白芍,甘草白芍柴胡,黄芩柴胡。由于置信度、支持度设置过高时没有出现统计结果或结果很少,故设置支持度为25,置信度为0.9,在此条件下的组方规律见表5。分析方剂中药物组合关联规则见表6。
2.4基于熵聚类的方剂组方规律分析基于改进的互信息法的药物间关联度分析[4],根据方剂的数量,设置相关度为8,惩罚度为2[5],通过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算法提取相关组合[6]见表7,进而演化出15个胁痛核心组合新方剂见表8。 |